文化的“存储卡” 精神的“助推器”——写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创始人
2025-05-18 08:00:18
0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呼和浩特博物院特别策划“石启北疆·旧石器时代华章大窑遗址考古成果展”、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推出“金韵含香——青岛市博物馆馆藏铜香炉展”、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同时引进“大河长歌——山东文物鄂尔多斯特展”“山岳琼华——武汉博物馆藏玉器精品展”……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全区多个博物馆“上新”大展,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观众。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内蒙古各类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展现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研究、展示、教育、交流等作用,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不被定义的博物馆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意在探讨博物馆在文化身份守护、创新与社会重构等新任务中的角色。

  内蒙古现有158家博物馆,正在不断探索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激发年轻人的活力,以及如何适应技术前沿的问题。

  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内蒙古博物院携手凯德广场、内蒙古艺术学院,推出“北疆文脉·新启未来”主题活动,将“10平米”博物馆植入城市商圈。这里不仅有文物创意展示,更有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生们化身“历史代言人”,身着汉、北魏等朝代服饰惊艳登场。专业讲解员倾情讲述服饰背后承载的千年故事和文化意蕴。

  马头琴、陶布秀尔与冒顿潮尔同台共鸣,交织成一场非遗盛宴,带观众沉浸式感受北疆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灵动生机。智能机器人也来到现场,让人们感受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体验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融合的奇妙火花,见证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今年春节期间,全区博物馆参观人次突破100万,“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一种新年俗。从文化殿堂到消费“磁场”,内蒙古的博物馆早已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将历史文物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文化IP。

  在鄂尔多斯博物院,观众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历史情境;在呼和浩特五塔寺博物馆,通过AR技术体验砖雕石刻,解锁“匠心传承”;在通辽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全息投影让西辽河地区史前盛景触手可及。

  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以消费为脉的发展模式,为博物馆提供了无限可能,更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翻不尽的“立体教科书”

  烽亭障塞、居延汉简、黑城文书……今年的博物馆日,阿拉善博物馆推出“弱水三千 同风共沐——内蒙古居延遗址出土文物展”。展览分为弱水出天山、居延承古道、往来促互鉴、字里映交融四个部分,共展出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阿拉善博物馆、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的300余件套出土文物。一件件文物,揭开居延遗址的神秘面纱,呈现出这一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和精神基石。

  去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突破14亿人次,已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立体教科书”。

  从大中型博物馆到小型博物馆,从国有博物馆到民间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的种类不断丰富。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内蒙古博物馆数量也在这一时期实现大幅增长,2024年全区博物馆参观人数突破2000万。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郑承燕说:“这些年我们不断完善展陈、丰富活动,就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物“活”起来 文脉传下去

  “这就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前不久,知名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踏访内蒙古,在呼和浩特丰州故城博物馆,她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大白塔”。身处万部华严经塔中,蒙曼老师由衷感叹。在丰州故城博物馆赏白塔,在长城博物馆话长城,“曼行内蒙古”的系列直播,让这里的历史文化以更加现代的方式被人记住。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内蒙古各级各类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文化遗产活化。

  5月17日,赤峰博物院开展了“小小考古人”挖掘体验活动,活动中,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模拟考古挖掘工作,从石膏块中将文物模型挖掘、清理出来,并现场讲解了考古工作的职责与意义,让小朋友们在体验探索过程中感受文物魅力,增强动手能力。

  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中,人们总能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有着“草原敦煌”之称的阿尔寨石窟壁画面积超1000平方米。自2018年开始,298.57平方米壁画在专家日夜坚守中重焕生机,这座融合西夏至明代艺术精髓的文化宝库向世界绽放新辉。

  承担修复工作的敦煌研究院为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更好地传承传播中华灿烂文化。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洽闻、融古通今, 内蒙古各类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存储器”,更是北疆各族儿女精神的“助推器”。(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冯雪玉)

编辑:贾小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活出精彩人生 他们以自强诠释生...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
国际博物馆日!“体育大课堂”让... 5月18日,由安徽省体育局主办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在省体育博物馆举行。活动围绕国际博物馆日“快...
2024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5月18日消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5 中国卫星导航与...
身边的古董“局中局”?文物交易... 转自:北京号看似寻常的古玩市场一场交易却暗藏玄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但非法收藏、买卖不仅会让千年瑰宝蒙尘...
狂宠!通州史上最宠客的文博季来... 转自:北京号作为“2025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承办地,“运河上的通州”文博季即将在副中心精...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5月18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
浙江一老师拎起学生威胁要从3楼... 5月17日,浙江瑞安一小学教师被指殴打10岁小学生,并把他抱到三楼窗口威胁要将其扔下去,引发全网关注...
发射后失联,印度地球观测卫星发...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当地时间18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地球观测卫星“EOS-0...
多措并举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转自:新华社  就业连着收入,事关千家万户。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力度、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
探寻文明厚度!6组数据看博物馆... “每到一座城市,必逛当地博物馆!”#2024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博物馆像装满历史与文明...
哈马斯与以色列展开新一轮停火谈...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电 据外媒消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以色列当地时间17日在卡塔尔首...
流失海外文物正随复兴踏上归途 【#流失海外文物正随复兴踏上归途# 】#属于中国的我们就要带它回家# 流失海外79载的“游子”终于回...
张朝阳:中国人聪明且更勤奋 中... 张朝阳:中国人聪明且更勤奋 中国在AI等科技全方位领域都在追赶甚至超越2025年05月18日 10:...
官方通报“一教师被指殴打威胁小... 据瑞安市官方新闻客户端消息,5月18日,浙江瑞安市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内容如下:2025年5月17日...
于敏:用生命铸成“国之重器” 转自:党史网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氢弹之父”,他毕生...
2025天坛映像全球巡展走进伦...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伦敦5月17日电(徐量)由国家电影局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共同主...
追逐星星的人 转自:经济日报宁夏年均晴好天气近300天,四季皆宜观星,被誉为“星星的故乡”。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
金价坐上“过山车”!下一步怎么... 近期,金价大幅震荡,黄金投资热度大幅降温。券商中国记者翻阅近期券商研报及采访机构发现,黄金仍是各机构...
感受复兴区“公厕革新”所带来的...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从“隐秘角落”到“文明地标”——感受复兴区“公厕革新”所带来的城市温度“五一...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成功举...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成功举办 王树国、王贻芳、张亚勤、傅盛等大咖问道智能2025年0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