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严佳敏
“十分荣幸,但感觉自己做得还太少。”5月16日,任晓红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自强模范”表彰。
任晓红在北京接受“全国自强模范”表彰留影。受访者供图走出会场,任晓红接到来自阿坝州九寨沟县的电话,“我们几个蜀绣绣娘再三思索,感觉到成都参加培训不方便,还是想邀请您到我们这儿来给大家培训。”
专注蜀绣16年,创办国家级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和残疾人非遗工匠任晓红工作室,承办四川省残疾人非遗蜀绣技能培训班、开展培训20余期,这样的邀请,任晓红听到过无数次,她总是乐此不疲,“再难,也得做下去,不仅是为了她们个人,更是为了非遗技艺的传承。”
渡己渡人
用线绣出“一个人活着的底气”
今年52岁的任晓红出生在南充一个村子,13岁那年,她的右脚后跟发烧疼痛,“开始以为是风湿性关节炎,后来越拖越严重,”几经周折,最后虽然保住了右脚,但留下了终身残疾。
“接触蜀绣很偶然。”任晓红回忆,2009年,经营美容院时和朋友一起参加了成都市青白江区残联举办的技能培训,“一下就喜欢上蜀绣”,再考虑到美容院的工作全年无休,无法照看孩子,她最终决定投入蜀绣的学习中,逐渐掌握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精湛的技法。
后来,任晓红拜四川省蜀绣传承人易启明为师,学习、钻研更高层次的绣法,靠着这门手艺逐渐有了名气,也挣到了钱。“对像我一样下肢行动不便的女性来说,蜀绣既解决生计,又连接社会。靠手艺活着,会感觉自己活得更有底气。”任晓红说。
2012年,结束培训的任晓红面对成都市蜀绣技艺专家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到青白江区残联的蜀绣班,向与她同样命运的残疾姐妹伸出援手,“和大师们一起研究、精进技法固然重要,但青白江区和我一样的姐妹们更需要我”。
“只要愿意学,我来者不拒。”在青白江区残联的支持下,蜀绣培训更名为青白江“十二针绣坊”,任晓红担任负责人,并创立品牌“十二针·绣缘红”。
2024年10月,在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上,跟随任晓红学习蜀绣的辜晓丽和吴玉兰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照顾着家庭,她们坚持下来不容易。”任晓红说,这比她自己得奖还开心。
担任蜀绣老师13年,任晓红的培训惠及3000余人次,为全省各地培育非遗蜀绣传承人、工匠、创客200余名,其中“蓉欧工匠”3名。“不仅培训免费,参与培训的残疾人还能获得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绣品无论好坏一律由绣坊回收,计件发放工资。”就这样,她带动几十名残疾妇女实现稳定就业,月增收2000—8000元。
心系传承
为自己和社会“留下点什么”
十几年间,任晓红把中欧班列、青白江区出土文物、城厢古城等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运用在蜀绣作品中,完成各种作品近千件,多次参加北京故宫“美丽工坊”残疾女性文创作品展、法国巴黎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等国家级文创产品展示。
“我想绣几幅难度更高、尺幅更大的,屏风、画作都行。”最近,任晓红正忙着联络绣样设计师,“今年我已经50多岁了,常年做绣活儿,眼睛不大好了,想着万一哪天看不到就完不成了。”联系设计师之余,她不忘加快精进技艺的脚步,“为了完成新绣品,我还得投入更多精力才行。”
作为全国首批四川唯一残疾人非遗工匠、首批“蓉欧工匠”,任晓红一直对培养传承人念兹在兹。“我们这批人渐渐老了,还没见到20多岁年轻人的影子。”
从2023年开始,任晓红不顾路途遥远,每年坚持到九寨沟县为当地女性培训蜀绣技能,只希望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技艺。“今年想邀请她们到成都长期学习,可惜她们因为要看孩子走不开。”
身边的机会也不放过。近几年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的机会日渐增多,任晓红格外重视两个小时里的讲解和试手,因为这正是发掘“年轻苗子”的好机会,“希望更多热爱蜀绣、心灵手巧的年轻人快点出现,让我能把技术和事业好好交到她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