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地铁邂逅艺术,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已是出行途中的日常。不同于美术馆、博物馆,从核心商圈到社区停车棚,从住宅电梯到老房子、石库门、地标公园,上海公共空间化身艺术展馆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不拘一格的“美术新空间”编织了一张美育网络。
2025年5月17日 国家艺术杂志 创见版面
申城对美育的此番探索,与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所倡导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深度共鸣——唯有让艺术流淌于日常生活,才能塑造国际设计之都更具包容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编者
“华金·索罗亚: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展览
工作间隙,王旻瑶凝视着洒满光影的画作,总能获得片刻宁静。除了是上海地铁龙华中路站区负责人,她还有另一重身份——上海地铁美术新空间“馆长”。从“地铁遇见普拉多”到“萨尔瓦多·达利”,再到不久前收官的“华金·索罗亚”展,龙华中路站已举办了多场展览。这或许正是未来艺术展馆进化的预演——每处公共空间都可以成为美育的载体,每个人都是艺术的参与者。
无处不展览 处处皆美育
在浦东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里,正在举办的“星梦窗格”撕纸艺术展吸引了众多目光。车棚镂空金属窗格内,展示着南桥撕纸非遗传承人何球红、何玉玮父子的作品。白天,阳光穿过纸艺镂空处,在地面投射出非遗纹样的光斑;夜晚,内置的光纤灯点亮,停车棚宛如发光的“撕纸灯笼”。儿童友好专区内,废弃纸张化作彩蝶翩翩起舞,与“撕纸灯笼”相映成趣。
“地铁遇见普拉多”展览现场
星梦停车棚的蜕变始于2018年。酷爱艺术的居民提议被采纳后,原本堆满杂物的自行车棚,在设计师和艺术家的介入下“破茧重生”,成为集停车、展览、教育、社交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通过精心规划,车棚被矮墙分隔成不同区域,既保证了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又为艺术展示腾出空间。棚顶的隔断悬空设计、磁吸式展板围墙,搭配专业展馆级别的照明,使其成为令人惊艳的艺术品展示区。从“三星堆”“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到如今的非遗撕纸艺术展,这个与生活日常相融的艺术殿堂,让居民在存取车辆的间隙,得以与千年文明对话,在市井生活中触摸艺术肌理,使艺术成为滋养社区文化的鲜活养分。
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
据“社区枢纽站”创建人、项目策展人王南溟介绍,去年奉贤博物馆在停车棚举办的展览中,何球红父子的南桥撕纸以透明贴的形式在排烟窗格前的玻璃板上展出,效果很好。这种崭新的展陈方式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和布展灵感,“星梦窗格”由此诞生。
在陆家嘴市新小区,8部加装的电梯中,每天都有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潘天寿、黄宾虹等海派艺术大师的作品相伴“上上下下”,居民扫码就能了解大师的创作理念。在“艺术进电梯”项目的滋养下,不少居民对海派绘画史已如数家珍,甚至能在脑海中串联起一部海派艺术简史。
门卫美术馆
在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一处废弃门卫室经过改造,转型为全市首家“门卫美术馆”。其开馆首展用霓虹灯作品构建起文化遗产记忆与当下的语境,探讨的不只是老居民区与时尚的关系,挂着“门卫美术馆”招牌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
“小巷美术馆”
不远处,凉三居民区的小巷书屋更新成为兼具读书活动功能和美术馆艺术功能的“小巷美术馆”。
打通“毛细血管” 艺术连起你我他
激活各类公共空间,打通美育的“毛细血管”,上海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方面,刘海粟美术馆、“社区枢纽站”等项目大力推动美术馆社区化,各类社区“首馆”不断涌现。充分利用楼道空间的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在公共活动区域辟建的东园二居民区“露天美术馆”、专为少儿美育打造的梅园三村“梅三少儿美术馆”、充满微型野趣的乳山五村“艺术生境”,都是艺术融入社区肌理的创新成果。
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
另一方面,在公共空间原有功能基础上挖掘,赋予其展陈、美育功能,也出现了诸多可借鉴的范例。古猗园主厅四面透景、飞檐翘角,修缮后举办了明代书房家具展;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被赋予上海老房子艺术中心的功能,其中展陈的图片、模型、美术、摄影作品,为市民和游客了解衡复风貌区乃至上海老房子的内涵和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全长不到两公里的虹口区欧阳路,以景观小品为起点,融合欧邑小站、欧阳博物集、欧阳家园故事等关键要素,串联起刘良模、鲁迅、朱屺瞻等名人轶事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记忆,将整条街变成了开放的露天美术馆。
梅三少儿美术馆
越来越多别具一格的展览空间,合力打破传统艺术展览“殿堂”的围墙,将美术馆基因深深植入生活日常。在与烟火气的交融中,润物无声的美育能量正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艺术为纽带,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为社会注入温暖而灵动的力量。
老房子艺术中心
祁连公园内,废弃茶室经过微更新,变身为宝山社区美术馆,与周边艺术空间共同构建起“环上大”艺术社区。自去年3月底开馆以来,“市民流动馆长制”不仅激发了周边居民参与社区艺术建设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活力,还带动了保利叶之林居委会墙面展区、蕰藻浜对岸沈杨村艺术菜园的建设。这些艺术载体跨越区域界限,串联起大场镇与顾村镇,首次实现城乡艺术社区“一村一居”的互通互动。
“萨尔瓦多·达利—魔幻与现实
复旦小区的门卫美术馆则潜移默化地撬动了社区治理新模式。美术馆让老住户和新居民有了共同话题,从关注美术馆的改造,到讨论展品的观感,再到提出各种建议,邻里间以艺术为开端,总能聊得热火朝天。
王旻瑶
在个人成长方面,王旻瑶从对艺术入门到深入学习,是一个典型例子。成为“馆长”后,她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创意思维和文化敏感性,于是自费报名学习油画。从最初临摹静物,到如今能娴熟临摹人像,并逐步掌握构图和光影的运用。在艺术领域的实践经验,不仅让她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深入理解,布展时更加得心应手、敢于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与策展人沟通、向海外游客介绍展览和交流艺术观点时,她也更加游刃有余。
欧阳路
当艺术走出殿堂,化作地铁里的光影、车棚间的纸艺、电梯中的墨韵……上海这座城市已然成为永不落幕的美育课堂。这不仅是博物馆未来模样的预告,更昭示着一个充满创造力与人文温度的城市新图景。艺术与生活共生,美育与时代同行,每个被美育浸润的平凡日常,都在书写城市文明的崭新篇章。
原标题:《城市即展场 美育即生活——写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王瑜明
来源:作者: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