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北京儿童医院近5年接诊高血压患儿逾600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多半是肥胖患儿。该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肖燕燕表示,儿童高血压发病较隐匿,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家长应注意孩子的健康管理和血压监测。
14岁男孩辰辰(化名)近日因头痛来到肖燕燕诊室就诊,血压高压值超过150毫米汞柱。辰辰妈妈说,孩子上初中后养成久坐晚睡的习惯,还经常吃零食、刷手机,如今身高170厘米的辰辰体重达到95公斤,远超肥胖标准。“孩子坐下学一会儿就头疼,我们还以为是压力大造成的。”头痛发作越来越频繁,家长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赶快来医院就诊。最终,辰辰明确诊断为高血压。万幸的是,经综合检查评估,患儿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未受严重影响。“他属于原发性高血压,肥胖、情绪紧张都是诱因。目前还不用吃药,但一定要改变生活习惯。”肖燕燕叮嘱家长,督促孩子清淡饮食、控制体重,增加户外活动,放松心情,并定期随访、健康监测。
肖燕燕介绍,儿童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由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血管狭窄等特定疾病引起,婴幼儿期即可发病;原发性则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综合因素有关,多见于青少年。近年来,儿童医院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儿比例不断增大,大多数患儿伴有肥胖问题。
“久坐、肥胖、活动量少、精神压力大等,都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肖燕燕说,儿童高血压发病更隐匿。如存在危险因素的患儿出现头晕、头疼、胸闷等症状,家长要格外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血压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青少年血压的正常值标准基本等同于成年人,建议有条件的家庭每年为孩子监测血压。
偏方“食疗”真能降压吗?
本报讯(记者 柴嵘)一些食疗偏方被贴上“天然降压、无副作用”的标签,吸引不少高血压患者尝试。天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韩静表示,网络上传播的降压偏方普遍缺乏科学依据,盲目使用可能延误正规治疗。
在网络平台上,有人推荐“醋泡黑豆”,声称能软化血管;有人推崇“洋葱泡红酒”,认为能起到降压作用;芹菜汁因为制作方便备受欢迎,被不少博主推崇为“天然降压良方”。韩静表示,理论上,这些食疗偏方中含有有助于控制血压的成分,但要发挥明显降压作用,每天摄入量要远远超出正常饮食范围。例如,研究显示,芹菜素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一定降压潜力,但人体研究证据不足。通过日常饮食摄入的芹菜汁难以达到治疗级别的降压效果,过量饮用还可能因高纤维引发消化问题。
门诊中,韩静经常见到迷信民间偏方而停用降压药的患者。“有些患者改喝芹菜汁等偏方后,血压不降反升,甚至出现急性心脑血管问题或肝肾功能损伤。”她介绍,《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显示,低盐、富含蔬菜水果和低脂乳制品的饮食方式可辅助降低血压,但无法替代药物治疗。韩静提醒,高血压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用药,并定期监测血压,避免因食用偏方延误治疗。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