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现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市场化供应全产业链贯通 我国首批商用堆产碳-14同位素正式面市
16日,我国首批利用商用堆生产的碳-14同位素产品在秦山核电正式面市,标志着我国碳-14同位素实现了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市场化供应的全产业链贯通。
碳-14是幽门螺杆菌检测、新药研发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但长期以来,我国碳-14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供应还经常“断货”。去年4月20日,秦山核电成功利用商用反应堆生产碳-14,这一局面被彻底扭转。
不过,刚出堆的碳-14还不能直接使用,得经过一系列加工。“出堆之后,技术人员先在乏燃料水池中拆解靶件,再用屏蔽运输容器将物料转移至我们的生产车间。”中核秦山同位素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张双明告诉记者,随后需要切开金属包壳提取氮化铝粉末,运用干馏工艺将碳-14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再经碱液吸收、沉淀纯化、干燥质检等工序,最终制成符合医用标准的高纯度产品。
据了解,首批10居里碳-14产品由浙江爱索拓标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向秦山核电下属的浙江秦山科技有限公司采购。浙江爱索拓标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同位素标记合成砌块研发和同位素标记物定制。通俗来说,就是给医药、农药等装上“探测器”,追踪物质的化学反应等。
“碳-14国产化后,不仅能保障原料供应稳定性,还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浙江爱索拓标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庆富表示,“除同位素标记物定制服务外,公司接下来还将重点拓展核药安全性评价领域的业务布局。”
当天,“和福一号”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同步发布,反应堆无需停运,即可批量、稳定、持续生产镥-177、钇-90等用于癌症治疗的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其产能可充分满足国内需求,打破我国关键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年来,海盐围绕“核素生产—核药制造—核医疗应用”,精心编制核药产业图谱,打造1900亩的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目前已集聚相关项目26个,总投资超9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超200亿元,力争2035年建成“千亩千亿”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记者 许钟予 县委报道组 徐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