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杨艺茂 乐山观察 代玉巍
5月16日,乐山市对外发布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总规模达600亿元的“1+2”产业投资基金群,并向全球基金管理公司和产业投资方发出邀请,共同推动“基金+产业”深度融合,做城市发展的“产业合伙人”。发布仪式上,乐山市五通桥区、乐山高新区签下5个产业项目投资协议,签约额154.5亿元。
发布仪式现场记者从发布仪式上获悉,“1”为嘉融产业引导基金集群,系规模45亿元的产业母基金,出资主体为乐山市财政局和乐山国投集团,基金按照“母基金—综合基金群—子基金群”三级架构设立及运行,规模达375亿元;“2”为特色优势基金集群和新兴领航基金集群。两个基金出资主体均为乐山高新投集团,各自规模为2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并下设规模不低于80亿元的子基金群。此外,乐山前期已设立且正在运行的22支产业基金中,目前尚有可募集需求约145亿元。
这600亿元基金群,乐山称之为“大产业+硬科技” 的优质资产池,完整覆盖了乐山“2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即晶硅光伏、绿色化工2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核技术应用、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4个特色产业集群,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氢能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同时配套专门的成果转化基金,优先孵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卡脖子”项目。
产业投资基金群的设立,意味着乐山招商引资由过去的政府主导转为资本招商。
“招商思路和逻辑都将发生根本转变。”乐山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过去招商引资比优惠政策,未来则是当地能为企业创造什么综合效益及成长前景。乐山国投集团董事长吴远洪以嘉融引导基金为例,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聚焦乐山优势产业,实现“资本聚集-项目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出资方式上,乐山建立市、县联动机制,综合基金在母基金出资40%的基础上,项目属地区县可配套不低于20%的出资,形成市域财政、国资与社会资本的协同发力。基金运作上,乐山建立了收益让渡、容错、绩效挂钩等机制,返投认定“柔性化”,除直接投资外,还包括外地企业迁移至乐山、本地企业控股收购外地项目等多种情形,相关投资额全额认定为返投。
“选择乐山,不是短期博弈,而是与城市产业升级共生的长期价值投资。”乐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2016年落地的早期基金,最高持有期收益率达78.86%,年化收益率26.29%;正在运行的22支基金,深度参与的乐山大佛景城一体化、峨眉山文旅提升等项目,均实现了社会效益与投资回报“双丰收”。
市场看到了机遇。参会的上海善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伍长春表示,对乐山晶硅光伏,核技术应用两大产业投资很感兴趣。绿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张国津则表示,将聚焦新材料、绿色化工产业,与乐山新推出的产业基金谋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