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5月15日凌晨5点,当大兴安岭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内蒙古森工集团吉文森工公司红花尔基陶力罕九组的6名成员已背着巡护包、手持卫星定位仪踏上征程。他们今日的任务,是对198、439等10块生态保护地块进行全天候巡护,用脚步丈量1200余亩林地,筑牢安全防护网 。
5月15日,陶力罕九组组员在布设刺辊。
蜿蜒的田间小路上,组长高志文突然驻足——300米外的439地块边缘,有塑料布反光。“走,去看看!”5人呈扇形散开包抄,发现一名村民正准备开垦地块。“老乡,这是公益林管护区,土壤层薄,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组员王建强翻开《内蒙古自治区林地保护条例》手册,指着禁止开垦条款耐心解释。村民起初嘟囔着“种点土豆不碍事”,直到郭文军掏出手机展示卫星地图:“您看,这片绿地像肺叶一样连着整个山系,破了个口,风一吹沙尘就会往村子里跑。”近半小时的“生态课”后,村民愧疚地收拾农具:“以后帮你们盯着,有情况就打电话。”
陶力罕九组组员在向村民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
巡护路上,组员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地面,每处新鲜车辙都要拍照记录,每丛被压倒的灌木都要追溯原因。在199地块,组长高志文突然蹲下,看到落叶层下露出半截铁丝。“这是捕兽夹!”团队立即展开拉网式排查,两小时内清除3处隐蔽猎具。“春季是狍子产崽期,这些‘暗器’随时可能让它们致命。”高志文将收缴的猎具登记入库时说。
5月15日,陶力罕九组组员在安设警示牌。
安装警示牌是当日重点任务。在212地块边界,组员们用铁锹凿开冻土层,将2米高的“严禁开垦生态红线”警示牌夯入土中。
5月15日,开设防火隔离带。
午后,九组接到支援请求:邻近的7组正在2公里外打防火隔离带,人手紧张。5人立刻携带割灌机奔赴现场。“隔离带要割到地表见土,宽度必须超过5米。”郭文军挥汗如雨地示范着。直到夕阳西下,200米长的隔离带终于成型,队员们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
暮色四合时,组员的巡护日志上记满了数据:全天步行18公里,劝离违规人员1人,清除猎具3处,加固警示牌5块,协助打隔离带200米。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玉荣
新闻编辑:杨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