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5月15日清晨7点,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第一完全中学的晨读声准时响起。高二(1)班的教室里,语文老师正带着学生用国通语朗读课文,黑板上“横平竖直写好字,字正腔圆说好话”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磴口县一中语文课堂。(资料图)走进书法教室,30张课桌上整齐摆放着田字格本,学生们正握着铅笔,一笔一画临摹“人、口、手”等基础汉字。“别看字简单,想写端正得下苦功。”语文教师潘晨旭边巡视边提醒学生注意起笔、收笔。这里没有“永字八法”的高深理论,只有“每天10分钟描红、每周1次作业展评”的笨功夫。
书法练习。(资料图)“过去总认为练字是‘老古董’,直到在‘德育三部曲’认真练字大赛上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才明白汉字里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学生马天宇笔锋间既有颜体的雄浑,又透着少年意气。校长王巧娥坦言,起初推行规范字教学时,不少家长质疑:“写好字能当饭吃?”但两年下来,学生的中考作文卷面分数明显提高,书写潦草导致的丢分现象减少七成以上,“家长们现在比孩子还上心,主动给孩子买字帖”。
认真练字大赛。(资料图)在磴口县二完小,青年教师的粉笔字演练活动成了“网红课”。每周二,她们都会在教学楼一楼大厅黑板上写下《悯农》《春晓》等古诗,学生们围成一圈,边模仿边纠正。“老师,‘风’字的横折弯钩要再斜一点!”学生杜浩翔的提醒让老师们直竖大拇指。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让全校教师的板书合格率大幅提升。
磴口县二完小青年教师粉笔字展示。(资料图)傍晚,四年级二班学生包香瑄写完作业后,正用国通语和远在外地打工的妈妈视频,她略带乡音的国通语里,已听不出两年前“n”“l”不分的影子。“妈,这次作文比赛我得了二等奖!”屏幕那头,母亲欣慰地说:“我女儿的国通语说得比妈还溜,都能当小主持人了!”这样的场景,在磴口县越来越常见。
现场作文比赛。(资料图)磴口县教育局副局长马玉军介绍,全县中小学组建了“小手拉大手”互助组:学生教家长说国通语、写规范字,家长则帮孩子纠正方言习惯。
“现在去县城银行办业务,人家都夸我名字写得工整!”62岁的牧民其木格展示着手机里保存的“学习成果”——一张用铅笔写满“其木格”3个字的田字格纸。对她而言,这不仅是名字的书写,更是对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坚持。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图古斯毕力格
新闻编辑: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