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民航网
在电子设备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今天,包括充电宝在内的各种锂电池,早已成为人们出行行囊中的标配。不过,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它们偶尔也会有“暴脾气”——当遭遇碰撞、挤压、针刺、过充、过热等异常情况时,其活泼的化学特性极易引发高温高压气体瞬间喷发,甚至引发火情。今年年初,韩国釜山航空与香港航空接连发生的锂电池起火事件,虽属个案,却为行业敲响警钟:看似不起眼的锂电池,也是影响飞行安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做好源头把关,是守牢安全防线的第一道闸门。作为高频携带的高能量密度设备,充电宝成为了锂电池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早在2014年,民航局就发布了《关于民航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规定的公告》,以多个“严禁”划定安全红线: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严禁携带未标明额定能量同时也未能通过标注的其他参数计算得出额定能量的充电宝、严禁在托运行李中携带充电宝等。这些规定源于深刻的安全考量——超标、破损的充电宝,如同隐匿的“空中炸弹”。而托运行李中难以及时察觉的过热风险,更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当然,除充电宝外,便携取暖器、医疗设备、摄影器材等含锂电池设备也需严格管控。在此过程中,旅客和工作人员都是至关重要的“把关人”。旅客需主动了解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所携带锂电池的容量和数量均在安全范围内;安检人员也要练就“火眼金睛”,在手检过程中精准识别锂电池规格,将风险挡在安检门之外。
防范空中风险,是织密安全网络的关键一环。飞机客舱是一个封闭的增压环境,在飞机起降过程中,客舱压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环境的改变也会对充电宝的锂电池产生影响。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充电宝,更容易出现电池温度异常、散热不良、意外碰撞挤压等问题,进而导致电池“热失控”,引发冒烟、起火等严重后果。因此,从民航局的规章到多家航空公司的制度,均明令禁止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充电宝为设备充电。同时,旅客还需妥善保管各类锂电池设备,避免挤压、掉落等外力损伤。针对部分旅客规则意识薄弱、侥幸心理作祟的现状,机场需强化锂电池运输和使用的安全提示工作,在值机区、登机口设置醒目警示标识,通过广播、电子屏循环播放锂电池安全须知;航空公司需加强客舱巡查力度,对旅客违规使用锂电池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提醒。
完善应急处置,是确保绝对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安全管理的实践中,“预防为主”是被反复验证的黄金法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可以被忽视。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有构建起完备的应急体系,才能让安全管理形成从风险预防到危机处理的完整闭环。做好应对机上锂电池失火这一特殊险情的预案,需要从硬件与软件两大维度同步发力。硬件方面,机上需要配齐可用于锂电池应急处置的设备,包括灭火设备、防护设备和专业处置设备等。软件方面,航空公司要将机组人员的应急处置培训摆在重要位置。机组人员需熟练掌握各类应急设备的位置、数量和使用方法,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取用。客舱秩序也是应急处置中的关键一环,机组人员要掌握有效沟通和引导技巧,避免因乘客恐慌引发混乱,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锂电池管理是这条生命线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保障飞行过程中锂电池的安全,既需要旅客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共建,也需要整个民航业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完善每一个细节。唯有凝聚多方合力,以久久为功的坚持,将安全理念贯穿航空运输全过程,才能让每一次与“锂”同行的旅程,都成为安心、舒心的美好体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记者方笑)(编辑:孙文瑾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