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生张潇文是“文博游”资深爱好者。不久前,她刚去了位于北京展览馆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她观察到,很多戴着智能语音讲解耳麦的观众,最后都在大大小小的旅游团旁,跟随讲解员的手电筒光“蹭听”讲解。“展览以1∶1的形式复刻了敦煌经典石窟群,细节很多,我感觉几乎没有一个智能语音讲解器可以胜任。”张潇文说。
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李泽俊则在清明假期打卡了云冈石窟。他发现,官方讲解员申请窗口排起了长队,而隔壁的智能讲解设备则少有人问津。他和朋友花了120元请了一名见习讲解员:“全程讲解和互动,比机械讲解有趣。”
作为连接文物与观众的桥梁,博物馆和历史景区讲解服务需求直线上升。许多景区在人工讲解基础上,提供数字导览、语音讲解器等服务,还有的运用AI、VR等新技术,推出了“虚拟讲解员”“VR讲解”等服务。
尽管智能设备能够为景区讲解需求“减压”,依旧有很多游客排长队请讲解员。AI时代,我们为何依旧喜欢人工讲解员?什么才是更好的讲解服务?
讲解服务应搭建有温度的桥梁
在张潇文看来,花钱请一名专业的讲解员,是看重人类特有的讲解温度。“他们语音语调中带有的热情、由内而外渗透出的感染力,是机器不能取代的。”张潇文还记得,西安有一位70多岁的导游爷爷杨建,手舞足蹈地讲解碑林博物馆中草圣张旭的《肚痛帖》。“他会模仿诗人肚子痛的场景,惟妙惟肖地表演出诗人创造狂草作品的过程,周围小朋友都听得聚精会神。”张潇文说,“这种互动感,目前的机器讲解做不来。人类的讲解,是临场感的第一要义。”
“讲解服务应当是一座有温度的桥梁。”张鹏从2003年开始在国家博物馆为青少年做义务讲解,孩子和家长们都亲切地叫他“朋朋哥哥”。2017年,张鹏创立了“耳朵里的博物馆”品牌,专职负责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在他看来,讲解员应当扮演好3个角色:翻译者、分享者、教育者。“要把博物馆展览和文物所传达的信息翻译得准确、恰到好处,让观众理解,同时将中国的文物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告诉记者,在“博物馆热”的推动下,人工讲解的持续升温,反映了文化消费从“信息获取”向“情感共鸣”升级的必然趋势。
人工讲解的不可替代性源于三重核心价值。首先,它是“有温度的知识解码器”。在博物馆调研时,吴若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讲解员进行现场解说时,游客对展品的注视时间比使用电子导览更长,表明人工讲解能有效构建“人-物-场”的情感联结。
其次,人工讲解具备“动态知识图谱”优势。“我和团队在多地景区调研发现,亲子家庭更倾向选择人工讲解,因为讲解员能实时将传统工艺,如古建筑的榫卯结构转化为‘古代乐高’等儿童可理解的语言体系,这种跨认知维度的转化能力,也是电子导览的技术盲区。”吴若山说。
同时,人工讲解承担着“文化情绪导体”功能,讲解员通过语气顿挫、叙事节奏营造的集体情绪场域,对文化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
讲解服务“一位难求”如何破
然而,很多热门景区讲解服务面临着“一位难求”的情况。
“石窟、博物馆的展览都很专业,我们家长也不太懂,如果没有讲解,孩子只能走马观花。”黄文文是6岁孩子的妈妈,她告诉记者,一些热门博物馆的官方讲解较难约,如果约不到人工讲解,会租智能讲解器,但这样孩子很难专注。
河北省沧州市博物馆馆员苏荟洁,曾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她告诉记者,讲解员能够通过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传递情感,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灵活调整讲解风格。但讲解员人力成本较高,淡旺季需求量存在较大差异,且讲解员单次接待人数有限,讲解效果容易受到个人能力水平的影响。
而人工智能讲解支持大批量游客同时使用,可满足景区旺季参观量骤增的需求。此外,机器讲解可覆盖多语种,有效解决外文讲解人才匮乏问题。基于知识库设定,机器讲解更为精准,理解不透的部分可以重复播放。“但相较于人工讲解,机器讲解较为呆板,情感沟通较差,讲解内容只围绕设定内容。讲解路线单一且容易受到信号干扰出现偏差,存在同一内容重复播放的缺陷,不利于游客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苏荟洁说。
为什么优质讲解服务稀缺?苏荟洁表示,专业优秀的讲解员需要长期的培养与投入,且后续的培养也需要景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但目前讲解员大多属于合同制人员,工作不稳定,薪资待遇低,无法吸引年轻人选择这一岗位,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讲解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妥艳媜建议,景区和文博场馆等要明确,讲解质量是构成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讲解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可以与专业旅游公司合作,引入具备正规资质的导游入驻景区讲解,并对其讲解内容进行审核,还可以建立志愿讲解员队伍和机制,通过向社会招募高水平历史文化爱好者、熟悉景区相关知识和景点的志愿者加入讲解团,缓解景区在旺季的讲解压力。
AI时代,未来的讲解服务应是什么样
张潇文曾一度对智能语音讲解持负面态度。但最近的一次新尝试,让张潇文看到了智能语音讲解的新希望。她刚去故宫看了《万物和生》展览,偶然在社交媒体发现了一个小程序“博物岛屿”,发现智能语音讲解已“进化到下一阶段”。
“不像平常博物馆里机械的讲解,它的讲解词很好。”张潇文发现,在解说展览时,这个智能语音讲解形容一条鱼的动态是“跳跃旋转我闭着眼”,同时还会通过声音提供清晰的行走动线设计:“观众们现在不要着急进入内厅,我们先向左转……”最近还上线了一个可以互动的AI“小瑞兽”。
张鹏认为,智能讲解和人工讲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快餐’,一个是‘精品餐’”。当人们扎堆儿涌入场馆,智能讲解可以解决“吃得上”的问题,人工讲解可以让人们“吃得更好、更舒心”。
“未来,人工讲解和智能讲解一定是相互配合,共同为观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技术会越来越完善,人工服务也会越来越聚焦和下沉。”在张鹏看来,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期待未来的AI模型能够发展出专业的文博行业模型,“可以为300万名参观者生成300万种不同的讲解”。
妥艳媜建议,景区的智能讲解设备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链接,游客在聆听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讲解设备通过搜集大数据给出较为快速高效完整的回复。其次,可以在讲解形式上进一步优化,不局限于“听”,增加“可视化”,通过佩戴AR、VR等讲解设备,看到“活”起来的文物。
“AI+文旅时代已然开启,未来,智能设备的进化应朝着‘拟人化协同’的方向迈进。”吴若山说,就智能讲解而言,它应担当起“能力放大器”的角色。
“理想的文旅服务模式是,智能系统负责高效处理海量的‘信息流量’,人工服务则专注于创造富有温度的‘情感留量’,二者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这才是文博热在技术时代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吴若山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