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朱忠鹤
在喀左采访,我借住在辽宁大学喀左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里。基地紧邻兴隆庄镇章京营子村村委会,站在基地大门口远眺,可见居于山岗之上的东山嘴遗址。
辽大基地租用的是章京营子村一所小学的院落。村里小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后来这所小学就闲置下来,直到几年前被辽大基地租用。
少了学生的喧闹,经过改造之后的院落安安静静。一个写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影壁墙矗立在院落中央。两条看不出品种的狗拴着铁链,朝陌生人汪汪大叫。走进学生宿舍,“上床下桌”的格局与大学无异,我踩着楼梯晃晃悠悠地上了床——当学生的感觉又回来了。
我一直以为,乡村学校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它还是乡村的文化坐标、文化传播中心。文化与知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通过学生传递到每家每户,文化延续由此而来。
章京营子村很幸运,在学校荒废之后,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由辽宁大学的考古基地承接下来。尤为难得的是,这个考古基地主动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一间教室的黑板上,“凌河讲堂”几个字十分醒目。辽宁大学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晓刚告诉我,他们经常会邀请当地文博工作人员、学生来这里,向他们分享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讲述喀左和辽宁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样的分享,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说这话的时候,赵晓刚很兴奋,我在他身上读到了文化人的坚持。
采访时,我没能赶上“凌河讲堂”开课,但我能想到,课堂上一定会有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此时,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生动的文物、遗迹。在这里,他们感受着先民的精神与虔诚,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传承历史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我知道,历史文化的薪火,已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传递下来了。
下一篇:“一键启动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