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邵艳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202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这既是应对短期经济压力的务实举措,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提振消费需紧扣“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三个核心维度,通过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意愿,构建起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体系。
提升消费能力,夯实“能消费”的物质基础。消费能力是居民敢于打开钱包的前提,其核心在于稳定收入预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收入分配不均衡、部分群体就业压力较大等问题仍需破解。只有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消费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消费之源。因此,要以高质量就业筑牢收入根基,实施就业优先升级计划,推动就业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此外,中低收入群体仍是支撑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要着力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工资增长机制,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分配改革助力扩大消费潜力。
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敢消费”的后顾之忧。消费环境是影响消费意愿的“软指标”,更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硬标准”。当前,部分领域存在的维权难、售后差、虚假宣传等问题,让消费者想买却不敢买。只有构建安全放心、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才能让老百姓敢于花钱、花得舒心。首先,社会保障是消费的稳定器,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三大改革,织密社会保障网以减少后顾之忧。其次,消费安全是消费的底线,建立“全链条监管+智慧化治理”体系,生产端实施“阳光工厂”工程、流通端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维权端建立消费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接诉即办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守护消费安全。再次,短期需发挥政策杠杆效应,创新政策工具增强消费动力。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时,应顺应居民需求发展规律,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实施产品即服务的供给策略,延伸服务消费和实物消费链条,稳步推动供给侧结构升级与需求侧管理相适应。
激发消费意愿,打造“愿消费”的文化氛围。消费意愿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消费行为不仅受理性决策的影响,更深层次地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驱动。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消费者已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因此,需要从社会心理、文化认同和政策引导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造“愿消费”的文化氛围,培养积极的消费观念,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联结,结合有效的政策措施,激发消费意愿。其一,消费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强化社会对消费的积极认知来促进个体消费行为。当社会普遍倡导积极的消费态度,如合理消费、可持续消费和理性消费时,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影响,从而激发其参与消费的意愿。其二,情感因素在消费意愿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往往伴随情感驱动,如归属感和认同感等,可以通过强化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让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和购买意愿。其三,政策引导与文化氛围的结合也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提升消费者的责任感和参与感,让消费者在实现自身消费需求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提振消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兼顾“短期托底”与“长期筑基”,既要通过政策红包、场景创新快速释放需求,更要通过收入分配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夯实消费根基。唯有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才能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