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周文馨 赵志锋 亲人不肯原谅,成为罪犯内心深处的心结,该如何修复双方的关系;入狱后长期情绪低落,夜间焦虑无法入眠,如何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担心出狱后的就业生活保障问题,如何消除抵触情绪助他们走向“新生”…… 针对诸多此类问题,甘肃省酒泉市司法局主动作为,于2024年11月联合酒泉监狱成立“驻狱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这是全面构建“社会帮教向监狱延伸、监狱教育向社会拓展”的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机制的具体实践,旨在有效化解罪犯在改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罪犯刑满释放后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酒泉市肃州区即将刑满释放罪犯向某,自入狱以来,长期情绪低落,对出狱后的生活充满担忧,因此缺乏积极主动改造的动力。 “驻狱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了解这一情况后,选派肃州区司法局社区矫正机构负责人王英、总寨司法所所长柴建英及时深入监区,开展刑释安置前帮教工作。 “我们详细询问了向某出狱后的就业打算,并向他详细介绍了我市安置帮教工作的各项政策。”王英介绍,他们还告诉向某,其出狱后融入社会过程中如果遇到生活困难,司法所会尽力提供帮助。 在“驻狱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和民警的谈话教育下,向某终于敞开心扉,表示“出狱后一定孝敬父母,做一名合格守法公民”。 目前,向某已刑满释放,和父母一起生活。 酒泉监狱副监狱长、“驻狱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刘建军介绍,工作室全面整合监狱民警、专业律师、人民调解员等资源,将“枫桥经验”引入高墙,努力调解罪犯之间乃至与家庭、社会方面存在的各类矛盾纠纷,既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益尝试,也是推动监狱、地方工作相衔接的创新举措。 今年2月,酒泉市瓜州县即将刑满释放罪犯张某,担心出狱后无固定住所、无收入来源,多次向管教民警反映其出狱后无处居住、无法生活的问题。 “驻狱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获悉后,由酒泉市司法局指派瓜州县梁湖司法所所长康发奋、梁湖乡岷州村党支部书记李和平及时前往监狱,开展刑释安置前帮教工作。 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张某的诉求,并对其出狱后担心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时消除张某的顾虑,为其出狱后顺利衔接并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目前,张某已刑满释放,当地依法为其解决了相关生活保障问题。 刘建军介绍,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调解纠纷、心理疏导、普法教育、人文关怀等措施,依法维护了罪犯的合法权益,配合监狱管理机关加强对罪犯的教育监管,使其树立改造目标,有效提升了监狱教育改造的质量和水平。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酒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石怀玺说,“驻狱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延伸了司法行政工作触角,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为人民调解组织和基层人民调解员作用发挥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