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开局增速低迷。
4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一季度保险行业经营情况,保费收入2.17万亿元,同比增速不足1%。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保费收入呈现出连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刚发完“再创新高”年报的各家保司,开始面对一季度低增长现实。保司开始更关注现金流,“保费增长不能强求,现阶段保司普遍关注资产负债管理。”一位保司人士坦言道。
在保险行业的赛道上,健康险领域正上演着独特的发展剧情。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健康险保费收入达 3782 亿元,同比增长 4.85%,这一成绩远超行业整体 1% 的增幅,成为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回溯过往,健康险曾是保险行业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过去十年间,其年复合增长率超 30%,增长迅速。然而,近几年发展态势悄然生变,增速逐渐滑落至个位数。2024 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 9774 亿元,与五年前行业立下的 “五年内创造 2 万亿元” 目标渐行渐远。
即便如此,各大保险公司仍满怀雄心,将 2025 年健康险市场规模突破万亿视为新的攻坚目标。
市场的走向,让行业内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声音。有人积极布局,期待新机遇的到来;有人则保持审慎,他们指出,尽管 2025 年一季度 4.85% 的增速看似可观,但相较于 2024 年 8.18% 的增长率,下滑幅度已超 40%。
拨开宏大数字的表象,健康险阶段性的发展困境也逐渐显露——重疾险市场持续呈现下降态势,医疗险增长放缓,惠民保规模稳定,带病体保险产品开发不易。如此局面下,2025 年的健康险市场要实现 “万亿梦”,谁能是2025年新的增长引擎?
2025健康险的“万亿梦”
2025年,对健康险行业而言,是“揭榜”的一年。
2020 年 1 月,原银保监会明确提出力争到 2025 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 2 万亿元。到2024年,行业发现,健康险保费在2024 年只取得了9774 亿元,距2万亿元的目标相差甚远,甚至还不到1万亿元。
即使远望时设下的2万亿目标成了“镜花水月”,但近观中2025年突破1万亿的市场目标,保司仍想紧紧握住。
4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一季度保险行业经营情况显示,健康险实现保费收入3782亿元,同比增长4.85%。其中人身险公司贡献2641亿元,财产险公司贡献1141亿元。
相比于一季度其他保险类别的成绩,健康险4.85%的增速可谓亮眼。要知道,一季度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 2.17 万亿元,同比仅仅微增 0.93%。
一季度的增速放缓,给2025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带来一丝紧张。尤其是,保险行业素有“一步先,步步先;开门红,全年红”的说法。通常来说,一季度保费增长走势往往代表着全年的风向标,不少保司一季度的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比如,2024年一季度健康险保费收入就占据全年保费收入的37%。
如果健康险能保持一季度4.85%的增速,健康险今年完全能实现“万亿梦”。按照2024年健康险保费收入9774亿元计算,今年增速只要保持在2.32%以上,即可稳稳突破万亿。
“今年过万亿应该问题不大。2025年人身险预定利率下降几乎已是必然,保司可能再搞一波停售,即使这轮停售不会像前两年那样引起抢购,也会有一定效果。因此,健康险增速可能比4.85%稍微高一些。”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说。
龙格所说的预定利率下降是指,监管部门要求当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高于研究值(由保险业专家参照5年期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综合确定)25个基点以上,就会触发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和产品调整。
4月21日公布的一季度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满足低于当下最高值(2.5%)25个基点以上的条件。国金证券研报预测称,“若利率持续处于低位,预计7月公布的二季度研究值也将低于2.25%,则需进行下调。若考虑2个月的缓冲期,预计下调时间为9月。”
2024年,人身险预定利率就经历了两次下降。9月,增额终身寿等普通型寿险产品的利率从3%下降到2.5%,10月,分红型和万能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分别下降0.5,来到2%和1.5%。更早的2023年,7月31日后,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从3.5%切换至3%。
预定利率下降,不仅会使得保险产品的储蓄功能大幅下降,还会使得保费上涨。以重疾险为例,若预定利率从2.5%降至2.0%,同等保额下保费可能攀升10%~40%。
因此,这样的利率切换之际,往往是保司“炒停售”的时间,也就是通过大量宣传、优惠措施,促使投保人在利率下降前买入保险。这种“炒停售”在很大程度上拉高了2024年的保费收入增速,也提前透支了2025年的保费收入增长。
金监总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行业保费收入2.17万亿元,同比增速不足1%,主要受累于人身险增长乏力,仅同比增长0.25%。
这也导致2025年一季度健康险的增速放缓,虽然4.85%的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但与2024年健康险8.18%的增速相比,却接近腰斩。
“健康险一半是长期险,也受到预定利率影响。另一半短期险受间接影响,对承保利润的要求变高了,原本可做的业务,变成不可做或加费才能做。”一家保司的健康险负责人表示,现阶段保司普遍关注资产负债管理,利率变化对经营的压力很大,“保险发展轨迹和经济大环境匹配,强求不来。”
另一位保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健康险在保司中很受欢迎和关注,被大家视为未来有潜力的增量,但等实际运营时,很多保司都发现有困难。”这是因为,健康险业务和寿险业务在经营逻辑上存在较大差异,健康险不仅是融资工具,也是改善就医体验和健康管理的途径,健康险更注重服务和运营。再者,健康险的成本较高,需要寻找第三方合作。
然而,目前我国的健康险市场仍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现在很多保司已经不在乎增速了,现金流不出问题就可以。”龙格也表示,“保险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并不是卖得多就好,卖得多还可能亏得多。”
2025健康险的增长从哪来?
回望过去十余年,我国健康险增长经历了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增长中,重疾险是绝对的主拉力,百万医疗险是第二主要增长力。
2013年~2019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速超过30%,2016年更是爆发的一年,增速一度达到70%。这也是2020 年 1 月,原银保监会提出2025年实现2万亿目标的最大底气。
2013年~2020年,重疾险保费规模从数百亿元,快速上升至近5000亿元,在健康险中占比达六成。2018年新单保费达到千亿,增速登顶。此外,以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医疗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健康险增长,2017-2020年百万医疗险年复合增长率达78%,2020年时保费规模突破500亿元。
2021年之后,健康险增速滑落至个位数,进入了发展的第二阶段。
2020年~2023年健康险年复合增长仅有3.4%,2024年虽然取得8.18%的增长,但到了2025年一季度,又回到了此前的增速节奏。
当重疾险、医疗险难以持续释放市场潜力,2025 年健康险的下一个增长点藏在哪?
业内人士分析,重疾险仍将是2025年健康险的中流砥柱,但发展前景难言乐观,面临新单保费和总保费规模均下降的局面。数据显示,重疾险新单保费从2018年后开始走下坡路,2023年约200亿元;总保费规模也从2020年的4904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4108亿元。
行业内,多家保司也在对重疾险产品进行微调。
比如,蚂蚁保联合人保健康等保司推出了健康福系列重疾险,摒弃传统的确诊后一次性赔付模式,改为首次确诊重疾赔付50%保额,之后5年每年再赔付10%。以100万保额为例,即首年获赔50万,后续5年每年获赔10万。
该系列重疾险还采取自然费率、可选责任的模式,降低保费压力,首年保费和百万医疗险相差不大。以30岁男性、100万保额为例,必选责任首年保费仅需876元;该系列还有针对儿童的少儿重疾险,以6岁男孩,100万保额为例,首年仅需359.5元。
至于,重疾险能否保住健康险第一大险种的地位。一位保司人员认为,“2024年,健康险和医疗险规模可能差不多,但今年医疗险一定会超过重疾险。”
至于百万医疗险,现有市场开发较为充分,进入存量时代,保司间产品内卷,不少保司开始从去年转向非标人群,以求扩展增量。
在百万医疗险的创新赛道上,众安保险已率先突围。2025 年,众安重磅推出 “众民保中高端医疗险”,这款产品打破传统认知,定价相当亲民。另有突破性的是,产品实现免健康告知投保,责任范围内零免赔额,一般既往症人群也能获得可保可赔的保障。以 35 岁已参保社保的人群为例,年度保费仅需 806 元。凭借超高性价比,该产品一经上市便引发市场热潮,发售短短十天,全网累计保费收入就突破 1.4 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与增长潜力。
“它的逻辑类似于惠民保,但不限制地域,通过网络、经纪人推广,可能是当下卖得最好的带病体保险。”龙格评价说,“但卖得好不等于赚钱,还要看赔付情况。”
这也是当下市场纷纷尝试开发带病体保险时,无法回避的一大难点。
“说实话,带病体保险大面积做的话,到底有多少赔付率,心里没谱。”一位保险业的学者表示。不少保司人士也认为,带病体保险和保险原理相违背,“保险讲的是大数法则,无论哪个国家,保险一定是年轻时买的。我想看看国外有没有先进经验,发现国外几乎没有带病体保险这个概念。”一位保司人士说。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健康险产品中另一增速最快的产品,当属护理险。
2022、2023年,护理险保费收入连续两年翻番增长。2023年护理险保费收入604亿元,在健康险中的占比达到了8.3%。“2024年估计在800亿~900亿之间,今年可能要破千亿,有望成为健康险中第三大类。”龙格说。
剖析当前商业护理险的市场产品,目前主要有三类。
一类主打高收益,利率和增额终身寿相似,其保费规模迅速扩大;一类强调保障,以特定疾病为触发条件;还有一些产品在探索寿险责任和护理险责任的转换。“护理险千万别走偏了,一定要强调它的保障功能,而不是护理险利率比银行利率高。”一位高校学者表示。
通货膨胀也是长护险发展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按照产品设计,现在一个月赔付5000元,30年后还赔付5000元,你觉得够吗?”一位保司人士问道,这是传统长护险无法解决的痼疾。
一些保司也正在向中端医疗险发力和布局。
尤其在医保控费的当下,中端医疗险可以提供公立医院国际部等报销。一位保司负责人认为,“2024是个开始,今年大多数保司都会陆续推出中端医疗险的产品。”但落到实际中,中端医疗能否彻底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还有待观察。“以非医保身份来说,公立医院能不能开一些药,考虑因素很多,没那么简单。”另一位行业人士称。
此外,惠民保将继续保持增长。
“今年惠民保总规模可能会增长10亿元,此前的高增速可能没有了。”龙格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4月22日,惠民保标杆产品——2025年度沪惠保上线后,首日参保人数就突破400万,虽然其中有部分来自自动续保人群,但也可以看出沪惠保的影响力。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