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田静委员(中)正在示范紫陶制作技艺。“作为政协委员,我一直看重的是行动。提交提案只需要一个动作,以身践行提案里的呼吁则需要久久为功。”
我是一名从事非遗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如何让非遗“活”起来,一直是我履职的聚焦点。当我收到全国政协寄发的提案办复证书时,我与非遗之间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中一一再现。
在一线调研实践中,我发现校园里非遗相关的课程存在“三缺”现象,即缺系统教材、缺专业师资、缺跨学科融合。基于此,2024年,我提交了《关于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提案》,我从明确教学任务、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活动开展、形成教学合力等方面提出建议。
值得欣慰的是,提案里的建议在后续国家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文件中已有提及,看见提案内容从纸端有效落地,让我更有动力勤勉履职,也让我下定决心要认真写好每一件提案。
作为政协委员,我一直看重的是行动。提交提案只需要一个动作,以身践行提案里的呼吁则需要久久为功。去年5月18日,我一手创建的窑尚美术馆试运营,这是国内首个以紫陶艺术为专题的私人美术馆。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小县城建美术馆?原因很简单,因为,回顾自己幼年学艺的经历,走出小城去大城市看一场有关艺术的实物展是一种奢望,我深切地知道小城里的孩子接触艺术熏陶的不易。“把紫陶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通过多元展览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魅力;搭建平台,培育青年陶艺家,给后学者看见文化价值的希望。”这是我一直坚持在干的两件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的提案依旧围绕深化非遗保护传承展开,我强烈呼吁要在美育中发挥传承人作用。这些年,我带领学徒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与校园合作开展“文化润童心 非遗课程进校园”项目,开展了100余场教材创作实践教学。我看到非遗进校园的可喜成效,孩子们通过紫陶了解化学、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审美。但我也发现,不同学龄段的学生需要针对性分层设计非遗课程。接下来,我将会继续立足本职,把建水紫陶的传承经验总结出来,分阶段探索适合中小学、初高中的美育方式,让非遗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养分。
作为传承人,我始终相信,非遗的根在民间,魂在生活。无论是写提案、建美术馆,还是设计非遗课程,我的初心如一——想让更多人尤其年轻人,在动手实践中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让老手艺接上新时代的地气,才能让祖先留下的根与魂,在我们手中生生不息。”我深知,这非我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共同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田静)
(本报记者 方慧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