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新闻网
□本报记者 彭溢
近日,一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哈工大先研院)主办的医工交叉领域科技成果对接会,吸引了深创投、经纬创投、国投创新、启迪之星等40余家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参会“淘金”。据悉,哈工大先研院自2023年12月成立以来,共举办50余场规模路演对接活动,融资到账超亿元。
作为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的重要承载区和起步区,哈工大先研院开展全过程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布局形成了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多个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项目集群,加速“硬科技”落地生金。目前,已吸引50余位高端人才创业,吸纳入驻星网动力等企业32家,其中依托哈工大科研团队新生成企业21家,超过前三年总和,构筑起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新高地。
走进哈工大先研院哈尔滨智视觉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两款“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
“视网膜疾病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人的视网膜厚度仅有约300微米,与头发丝直径相似,手术难度非常大。而我国各类眼科疾病人数逐年增长,高水平医生数量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公司副总经理王春波介绍,“为解决行业痛点,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张赫教授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自主研发了眼底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具备微米级的操作精度,能够自动完成视网膜下注射操作,具备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2023年该系统完成了国际首例活体动物视网膜下自主注射试验,目前已完成20例活体动物实验,机器人手术成功率达100%。”
今年初,在全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行动中,为使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为广大眼疾患者带来光明,团队创办了哈尔滨智视觉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
为使“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成为安全可靠的业界“大咖”,“团队正按照医用标准对机器人进行商业化转化,使机器人可精准完成眼底血管注射、黄斑前膜撕膜等高难度手术,这也将促进基因和干细胞新疗法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王春波介绍,全球眼科医疗市场规模到2030年预计将超过一千亿美元。公司将聚焦市场需求,加速产品迭代升级,打造全球领先的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品牌。
“先研院自成立以来,已深入哈工大各学院和研究所挖掘储备了80余项‘硬科技’成果,与国内10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建立实质合作,加快成果转化落地孵化生成新企业,开辟新质生产力赛道。”哈工大先研院院长王丛菲介绍,“以往学校老师对于成果转化不会转、不愿转的顾虑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创新创业氛围空前浓厚。仅今年一季度,就新成立了哈尔滨卓越动力、黑龙江纳智擎光等6家企业。”
在推动孵化企业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哈工大先研院聚力打造市场化综合性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以全过程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强筋壮骨”,加速培育高价值科创企业,形成“硬科技先锋企业聚集高地”。
在哈工大先研院哈尔滨飞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桌上摆放着一排20厘米见方的电路模块,每个电路模块有三层结构,里面布满芯片和复杂线路。
“公司研发的柔性六自由度磁悬浮智能输送系统就是由这些模块组成的,可为生物医药、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公司技术总监冯晓阳介绍,“该系统定位精度高,可实现模块自动化六自由度组合拼接,柔性应对不同生产场景及产品需求,极大程度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
“以往改造传统工业生产线工序繁琐,需要一个月以上,采用该系统后,不论多大规模的生产线,只需重新编程,15分钟即可完成全部改造。”公司综合部经理刘路也介绍,“公司技术源于哈工大精密测量与运动控制科研团队,团队在超精密微位移驱动控制技术,超精密测量控制技术与仪器工程方面深耕十余年,研发的第一代磁悬浮输送系统已在我国知名酒厂实现应用,使白酒灌装效率提高30%,良品率提高6%。”
“目前,团队正在对第二代磁悬浮输送系统进行完善,预计三个月内可实现小规模样机测试展示,今年实现营收1000万元。”刘路也说,“公司去年7月成立以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研院和我省有关部门的全方位精准扶持,不仅对办公场地费用给予大幅减免,降低了初创成本,更开通了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助力团队快速搭建,同步开展省内政策深度解读、公司法务专业指导,使企业更高效把握发展机遇、规范运营路径,并帮助牵线搭桥获得创投机构800万元融资,争取到政府相关资金支持等。这种‘政策+空间+人才+资本’的全链条赋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催化剂。”
刘路也是哈工大毕业生,曾在省外一家知名国企工作,在看到我省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强力支持后,毅然选择回归,投身龙江创新创业热潮。他表示,“未来,公司希望扎根龙江,辐射全国,成为精密运动控制及精密测量技术的引领者和开拓者,以卓越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服务推动产业升级,为高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省、市、校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哈工大先研院在成立之初,省科技厅就提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我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策源地,让大量哈工大优秀科技成果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引擎。
“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合作互动平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先研院构建全要素、全周期、一站式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的进程。”王丛菲告诉记者。
解决融资难、途径少,先研院通过“政策资金+股权融资+银行贷款+超长期国债”的“科技+金融”组合拳,不断拓展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投融资渠道。一方面,与省新产投等省内优质资本达成投资签约,另一方面,与国投、深创投等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建立实质合作。目前,实现融资到账超亿元,达成投资意向约2亿元。
链接多元资源,先研院打造“先行龙江·研领未来”系列科技成果对接会、“研启新程·粤动京彩”系列重点项目推介会、“才聚龙江·技通未来”技术经理人训练营3项品牌活动,吸引了百余家投融资机构洽谈对接,助力龙江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哈工大校友招商大会、深哈产业科技交流对接会等多种途径,成功吸引比羿激光、拉曼光谱癌症早筛等省外项目落地龙江。
哈尔滨新区专门规划了26万平方米场地,用于建设“中国星谷”“智能机器人岛”等园区,为先研院企业量身定制产业化厂房。目前,已有12家先研院企业入驻哈新区。
王丛菲表示,未来,先研院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富集优势,以更高站位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精准对接、创新服务机制,布局未来产业赛道、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协同推进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构建“点—线—圈”立体化产融共生发展格局。同时,持续开拓产业投资,重点拓展北京、大湾区、长三角投资资源,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持续锻造“硬科技先锋企业聚集高地”,引领龙江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