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一部名为《爷爷的小田庄》的现实主义力作犹如一记重锤,叩击着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这部由安徽籍网络作家伯乐历时五年精心打磨的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外壳包裹着坚硬的历史内核,在穿越时空的镜像叙事中,完成了对红色基因的当代转译。当九○后网络作家群体普遍沉溺于玄幻修仙言情霸总的架空世界时,伯乐选择以思政教师的敏锐触角,在历史褶皱处挖掘出震撼人心的精神矿藏。
作品中,李天赐在爷爷墓前的昏睡,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偶然越界,更是代际对话的必然开启。这位沉迷游戏的当代青年,在穿越回1938年的魔幻设定中,实则经历了精神层面的“二次投胎”。作家有意设置的时空倒错结构,让抗日战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凝固图景,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命现场。当李天赐发现记忆中佝偻的爷爷竟是骁勇善战的抗日队长,两代人的精神脐带在战火中重新接续。
这种穿越叙事摒弃了常见的“历史观光客”视角,转而构建双重镜像:李天赐既是历史现场的介入者,又是当代精神的折射体。他在日军“扫荡”时的怯懦逃避,与村民自发组织的抵抗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精神困境的呈现,恰似给当代青年戴上历史透视镜,让安逸环境中滋生的精神懈怠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暴露出苍白底色。而当他在战术训练中唤醒儿时记忆,这种血脉传承的军事智慧,暗示着红色基因从未真正沉睡。
李天赐的成长轨迹构成极具当代性的精神寓言。从利用历史知识规避危险的“时空投机者”,到以身为饵的悲壮英雄,这种蜕变层层递进地激活了青年李天赐血脉中的精神密码。这种觉醒叙事具有双向穿透力,在泛娱乐化思潮涌动的今天,《爷爷的小田庄》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严谨的历史考据与跌宕的情节设计,更在于它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精神成人的仪式场域。
上一篇:包倬:对于写作,我胸中充满了力量
下一篇:一份机密档案的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