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广东广州)
据5月14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如何激励全民参与碳减排,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在武汉,市民乘坐地铁、公交等低碳出行行为所产生的碳减排量,能自动计入个人“碳账户”,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能兑换打车券、购物券,还能直接抵扣银行贷款利息,这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碳减排的态度,推动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深刻转变。
这套机制用大家能看懂的“数字账”和摸得着的“实惠感”,把环保和生活深度绑定在一起。坐一次公交攒212.5克减排量,骑一公里车攒93.3克,每1000克能抵2元房贷利息。这些具体数字,让低碳不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能实实在在“存进账户”“花出价值”的事。坐地铁不只是省点交通费,还能“攒积分换福利”,甚至给房贷“打折”,老百姓自然愿意主动参与。
事实上,全国多地正以不同形式探索碳普惠机制的落地路径。在深圳,市民通过“低碳星球”App积累的碳积分,可兑换景区门票、公共交通优惠等40余种权益,覆盖超百万用户;在成都,社区推出“绿色账户”,居民分类垃圾、节约用水等行为可折算成积分,直接兑换超市商品或服务。这些实践与武汉的“碳账户”形成呼应: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服务优惠,核心都是通过多元激励,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低碳有益、减碳有获”。
这类创新实践蕴含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它不再单纯依赖行政命令,而是充分借助市场机制和数字技术,构建起一套良性循环的激励体系。数字技术让低碳行为变得可追踪、可量化,使碳减排量成为一种能精准计量的“数字资产”;市场机制则赋予这些资产实际价值,通过兑换购物券、抵扣房贷利息等方式,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融合。这不仅极大降低了碳减排的监督成本,还激活了公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内生动力,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协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武汉等地的实践,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证明了只要找准公众需求与碳减排目标的契合点,就能激发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行动的强大力量,让公众在减碳过程中“既看到远方的星空,也得到脚下的实惠”,让绿色生活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自觉选择和时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