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5月13日
“周以敬基金”捐赠仪式
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霞光楼举行
一场跨越时空的教育传承
正以最感人的方式温暖呈现
化学化工学院
92岁高龄退休教师周以敬
捐赠100万元现金设立“周以敬基金”
她表示:“百年之后再继续把我的
全部财产遗赠给‘周以敬基金’”
基金的设立
不仅是两代人跨越世纪的精神传递
更是“饮水思源”在教育长河中
最生动的延续
是交大人对母校最炽热的告白
世纪长卷里的初心传承
周以敬老师的父亲周志宏先生是我国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与金属材料专家、交大材料学科奠基人、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周志宏先生在90岁寿辰时曾说,“我追求的是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我始终满怀信心和希望。我认为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我们需要的精神世界则是无限的......年轻的同志,难道人生不应该是这样吗?”朴素的话语饱含着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盼,对后辈学子的谆谆教诲。
周志宏先生的生活十分简朴,1987年,90岁的周志宏先生捐出自己多年来的工资积蓄两万元,设立“周志宏奖学金”,以奖励从事冶金和材料科学研究而勤奋学习的后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这也是两代交大人的传承与延续。
捐赠签约仪式
38年后,相近的年龄,同样的抉择。92岁的周以敬老师站在父亲和自己曾经奋斗的热土上,将全部财产化作“周以敬基金”,以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师生,继续照亮母校的育人之路。这是父女间跨越时空的世纪守望,是教育者灵魂深处的精神传承,更是交大人矢志不渝的使命接续!
“孤雁归巢”的赤子之心
周以敬老师之前长期定居扬州,但一直想回上海养老。之后,在周老师学生叶明德先生和学院的关心帮助下,终于圆了回沪养老的心愿,并将其妥善安置在心仪的养老院。此后每逢佳节,化学化工学院相关同志都会去养老院看望她。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感谢学校和学院带给我的关心、尊重和温暖。”在捐赠签约仪式上,周以敬老师满怀感激的说道。
“自我退休以后,我真像一只孤雁一直在天空中游荡,尽管有学院领导、老师、同事、朋友们的关心照顾,但心总不着地!”周以敬老师谈及退休生活时,眼中泛起泪光。
化学化工学院领导定期看望周以敬老师
“我要把我的资产以‘周以敬基金’的名义全部捐给交大化学化工学院,让它找到了最好的出路,也让我的心灵重新融入到交大的大集体中。”这句饱含温情的话语,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深情的告白,是刻进骨子里的热爱与坚守。
最朴素的育人期盼
周以敬老师娓娓道来与交大的深厚渊源,她曾在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执教,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材奖,上海交通大学“巾帼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班主任奖。同时,除了周以敬老师的父亲外,其兄长周以洞则在外语系默默耕耘,一家三人都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这所百年学府。
“交大从成立至今,为国家培养了无数英才”,作为交大人,周以敬老师言语间满是自豪,“我也要以有限的财力,为交大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作为资深教育工作者,周老师深知贫困学子的不易,也明白优秀师生需要更多鼓励。“所以我也想用我有限的资金来奖励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更努力学习、工作,把他们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周以敬老师与师生代表合影
周老师一直秉持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现有的资产多由夫妻二人工资积累、祖辈留下来所得。面对友人们“好好享受晚年”的劝说,她总是淡然回应:“我节俭惯了,真不知怎么去花钱,保重身体、保持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在她心中,与父辈一脉相承的是对精神富足的追求——母校的发展与后辈的成长,才是她真正的精神家园。
学院师生共同创作书法作品赠送给周以敬老师
“我希望受到‘周以敬基金’资助或奖励的学生和教师,今后能带着他们的成绩来看看我,让我知道我的基金发挥了哪些作用?使我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这份期盼,承载着一位老人对教育事业最纯粹的初心。
部分学院师生致敬周以敬老师的明信片
周以敬老师的深情寄语令在场师生深受感动与鼓舞。师生们纷纷表达心声:
“这一刻,您的身影在我心中与历代交大人和‘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的校训重合在一起,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我将以周以敬老师为榜样,矢志传承这份情怀,未来以实际成就回馈母校栽培。”
“唯愿周老师保持身体康泰,见证我们交大学子循着您照亮的道路笃志前行。”
学生代表陈雨佳深情致敬周以敬老师,并表示将以周老师家族为榜样,始终践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以赤诚之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勇攀科研高峰,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展现交大学子的使命担当,努力成为让母校为之自豪的国之栋梁。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