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花灯戏经典剧目《七妹与蛇郎》亮相国家大剧院。
《七妹与蛇郎》中的“七妹”与“蛇郎”。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5月13日晚,四代花灯艺术家历经半个多世纪接力传承的贵州花灯戏经典剧目《七妹与蛇郎》亮相国家大剧院,在“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剧种展演”中精彩绽放。有着三百年历史底蕴的国家级非遗花灯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引起了首都观众和各界专家的共情共鸣。该剧由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出品、贵州省花灯剧院制作。
这是2021年7月贵州花灯戏《红梅赞》赴国家大剧院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后,贵州花灯戏时隔四载再次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一国家级艺术殿堂。“此前我们也去过国家大剧院演出,但作为国家级非遗传统剧目演出,此次参加展演意义非常重大。”贵州省花灯剧院党总支书记龙国洪介绍,剧院为此次演出组建了优质艺术团队,在剧目编排中反复打磨,力求弘扬传统与创新并举,满足观众的现代审美与需求。
历经六十余载打磨的“立团之作”
“灯从唐朝起,戏从宋朝兴”,贵州花灯戏历史悠久,其发展史可谓是贵州文化多元共生、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在与贵州各世居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了贵州花灯戏的本土化演进,且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花灯,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备、“唱、念、做、打”功法俱全的地方戏曲艺术,在黔地具有深厚而广泛的民间基础。经由历代花灯人口传心授、以戏代培,贵州花灯戏已逐渐形成代代延续的传承谱系。2011年,花灯戏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是贵州省花灯剧团。
1956年,贵州省花灯剧团(贵州省花灯剧院前身)成立,标志着我省的花灯戏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农村走向都市,从场坝走向剧场。剧团成立后创排的第一部原创花灯大戏,即是《七妹与蛇郎》。
《七妹与蛇郎》以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主线,以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蓝本,讲述了蛇郎和张家七妹以蛇精内丹宝珠定情,张家大姐贪财抢珠,蜂翁巧计夺回,促成七妹、蛇郎姻缘美满,后因大姐贪财善妒,与蛇精勾结作恶却自食其果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是一部扬善惩恶、劝人向善的传统戏曲佳作。
该剧于1960年首演即引发观演热潮,曾参加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参演纪念,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1年度戏曲像音像录制工程,是贵州花灯艺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历经六十余载打磨,四代艺术家接力传承,《七妹与蛇郎》随时代和观众的审美不断守正创新,先后推出了5个演出版本,堪称贵州花灯剧院的“立团之作”。
作为贵州花灯戏的代表作,《七妹与蛇郎》在传承和创新上的努力,体现了贵州民间艺术瑰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剧院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培养新秀到孕育名家,逐步构建并汇聚了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青年骨干在内的创作团队。“这一团队展现了‘老中青少’四代人的传承力量,为此次赴国家大剧院展演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龙国洪说。
“四代同台”构成最动人的文化图景
此次展演的最大亮点,莫过于“老中青少”四代花灯人同台的传承模式,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接力构成了最动人的文化图景,生动诠释了贵州花灯戏的蓬勃生命力。
舞台上,老艺术家举手投足间展示出六十余载的舞台功力,年轻演员们眉眼流转中跳动着数字时代的灵动韵律。邵志庆饰演的“大姐”、蔡妙禧饰演的“七妹”、罗代航饰演的“蛇郎”、曹礼杰饰演的“蜂翁”、阮运才和邓铸伟饰演的“蛇精”,他们构成了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对话。古老的花灯戏披上了“年轻的外衣”,以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叙述着传奇,它不再是陈列在舞台上的“非遗展品”,而是化作融入现代生活、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桥梁。这场四代花灯人的艺术接力,不仅为花灯戏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更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书写了地方戏曲“活态传承”的时代答卷。
“贵州花灯剧院通过建立系统的艺术档案、数字化保存表演程式、创新青年演员培养机制,让传统艺术基因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持续裂变。”龙国洪告诉记者,剧院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花灯戏数据库,实施贵州花灯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已先后出版多部专著及影像制品,为贵州花灯戏的保护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剧院所构建的‘传帮带’体系,正在书写着非遗‘活态传承’的现代范式。”
贵州多彩文化的“现代解码”
《七妹与蛇郎》在传统花灯戏“三小”(小旦、小丑、小生)表演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根据此前演出专家指导意见进行打磨调整,导演苏捷在原有故事框架中恢复老版“蛇精”这一反派角色,以此增加戏剧冲突张力。剧院“持续打磨,让经典焕发时代光彩”的理念在综合呈现中得以体现。
在舞美设计方面,采用“虚实相融”的设计理念,通过“蛇窟”“茶山”“井口”等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传说中的奇幻世界。剧中通过“蟒山定情”“蜂翁说媒”“破镜重圆”等经典桥段,充分展示了贵州花灯戏独有的艺术特色。在“茶山对歌”场景中,演员们手持竹篮在茶山载歌载舞,将贵州方言的幽默诙谐与花灯曲调的欢快灵动巧妙融合,让观众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贵州民俗画卷。而最为观众喜爱的“蜂翁说媒”则精彩展示了传统花灯的“矮桩步”“扇帕功”,让人眼前一亮。而序幕的打戏更凸显了作品的戏曲底色,让人直呼过瘾。
《四小景》《月调》《白牡丹》等经典曲牌让观众领略了贵州花灯戏的声腔韵味。而七妹与蛇郎在戏中的几段深情对唱加双人舞也让年轻观众在传统戏曲中磕到了偶像剧的CP“甜蜜感”。这种“旧瓶换新酒”的创作理念,让60多年前的经典剧目焕发出青春活力。
作为贵州花灯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邵志庆在剧中甘为绿叶,倾情演绎大姐一角,为青年演员搭台唱戏。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让年轻人点燃内心之光在舞台上绽放,更好地去寻觅贵州花灯戏的现代表达。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复制经典,而是要共同创造新的经典,让花灯戏焕发新生。”
本文图片由凌风提供
(《守正创新“点亮”三百年花灯艺术》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上一篇:天外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