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娜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出超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46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与强大创新能力,成为产业强链、固链、稳链的关键力量。5月13日,五位“小巨人”企业代表走上国新办发布会,讲述他们深耕行业、创新突破的奋斗故事。
①夏梦莹 ②陈亮 ③童建喜 ④葛群 ⑤杨兴德
毫厘之间打造太空精度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杨兴德,主要负责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总装工艺。卫星总装涉及几十道工序、几百个测试项,每一处细节都至关重要,失之毫厘便会功亏一篑。杨兴德深知责任重大。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多颗卫星总装,实现多个“国内首颗”,如泰景四号01星是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遥感卫星。
在培养技能骨干方面,杨兴德尤其注重航天精神培养,传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拧螺钉分三次交叉对称,电缆接插必须锁紧点胶。他感慨地说:“每当仰望星空,想到亲手打造的卫星服务国土监测,自豪感油然而生。”
双抗新药攻克肿瘤“保护伞”
新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国际上一款有影响力的新药从立项到获批上市,通常需要10亿美元以上投入,耗时长达10年之久。
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参与并负责了11个创新药物在全国范围的临床开发工作。团队研发的新一代双抗药物是其“独门绝技”。
“传统生物单抗药物只能作用于一个疾病治疗靶点,存在疗效局限。而我们的双抗药物可同时作用于两个关键靶点,两种途径相互协作,实现1+1>2的效果,使药物具备治疗十几种肿瘤疾病的潜力。”夏梦莹介绍道。其中,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双抗新药在Ⅲ期关键性临床试验中,对比国际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近乎翻倍。这一成果公布后,在产业界和国际医学界引发强烈反响。
刀库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15年如一日专注为中国机床装备研发自主刀库技术。刀库,顾名思义,就是工业刀具的仓储中心。当一台数控机床面临复杂的加工任务时,刀库能够将手动换刀转化为快速精准的自动换刀,也就是机床的“弹药库”。
创业初期,面对进口刀库的高昂价格,陈亮毅然决定:“我们要自主研发!” 2013年,他带着所有积蓄回到家乡丹阳创业。2018年除夕夜,成为陈亮难忘的奋斗节点。他带领着研发团队在寒冷的车间里,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团队里的老师傅激动得像个孩子。”他们研发的刀库不仅性能卓越,成本还大幅下降。
谈及企业“绝活”,陈亮总结为两点:一是专注产品技术创新,突破刀库重要零件加工设备设计制造难题,与高校院所合作提升研发能力;二是聚焦细分领域,不盲目扩张,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稳定核心团队。他坚信,“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总要有人守住这份匠心”,要将更多刀库“短板弱项”技术转化为“杀手锏”。
陶瓷材料托起5G通信基石
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扎根通信领域电子陶瓷材料开发与产业化研究长达18年。自2006年博士毕业,他怀揣为行业做实事的决心,投身企业研发一线,成功开发10余款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5G通信、网络通信及消费类电子等领域。
2019年底,童建喜的团队6个月完成5G基站元器件材料开发及100多款新产品研制,这些产品都取得了批量稳定化的应用。他坦言,这不仅是“独门绝技”,更是企业在细分行业30年深耕、对基础材料研发持续支持的成果。未来,他会把“绝活”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跨界融合破解储能难题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有着近30年芯片行业经历,后跨界进入新型储能领域。新型储能行业是伴随着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长时储能技术能够将风能、太阳能这些“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变得像自来水一样随时随地可用,稳定可靠。
“我的目标就是希望用我们的技术突破,让未来新能源以更低的价格、更高效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撑。”谈及跨界初心,葛群说,他的父亲是“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受父亲的影响,报效国家是他内心坚定的信念。看到中国能源转型需求迫切,长时储能亟待突破,他决定带领团队将芯片行业经验带入这个领域。
在葛群公司所专注的“锌铁液流电池”技术研发中,团队面临锌晶体无序生长的难题。“不受控的锌晶体像荆棘般野蛮生长,会刺破电池隔膜,影响性能和寿命。”葛群介绍,团队成员来自化学、软件、机械等10多个行业,大家日夜在实验室尝试不同电解液配方,让锌晶体按要求稳定生长。
如今,团队用AI技术研发新材料、管控产线,将储能度电成本从约5毛钱降至4毛钱左右,还在上海黄浦江畔打造出国家新型储能示范点——零碳24小时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