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湖北等省国资委相继发文,定量与定性的目标相结合,推进地方国企因地制宜构建新质生产力。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能,成为地方落实国家战略的抓手。山东、湖北作为经济大省,需通过国企改革先行示范,推动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两省国资委出台政策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经济突围的现实需要。”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国企改革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辐射”的闭环,以新质生产力重塑竞争优势。
从文件内容看,以定量与定性的目标相结合是两地文件的共同特点。山东国资委出台的《关于推动省属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定量方面,要求到2027年,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26%,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定性方面,要求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世界一流“双示范”企业、“双百企业”“科改企业”和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创建上取得新成效。
湖北省国资委印发的《实施“五大行动” 强化龙头引领 整体提升省属企业支点建设支撑力工作方案》中提出,力争到2027年,省属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大幅跃升,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5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到2030年,省属国资国企战略牵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优化,综合实力跨越进位、中部领先。
在实现路径和保障举措上,两省文件各有特色。山东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等三个方面,研究制定了具体举措。湖北则明确以实施“五大行动”为抓手,整体提升“五个能力”,也即实施“规模能级跃升”行动,提升经济增长带动力;实施“产业筑基强链”行动,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实施“科产融合赋能”行动,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实施“核心功能提档”行动,提升重大战略保障力;实施“市场化改革攻坚”行动,提升内生发展驱动力。
周丽莎指出,山东提出到2027年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达26%,湖北布局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均指向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此外,湖北“九州通衢”枢纽能级提升计划,山东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体现了地方深挖资源特色,国资国企需承担基础设施和产业引领功能。
今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提出了“五个着力”的重点工作任务部署,包括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等。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既定工作部署,今年以来,地方国资委相继出台了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具体举措,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省份还有浙江、宁夏等。当前时期,面对来自美国政府所谓“对等关税”的不利冲击,国有企业更加需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谋划落实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校对:廖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