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14日电(记者程楠、郭刚)45岁的辛明祥吃完早饭,快步走进电梯下楼,跨上三轮车,骑行至附近的养殖小区,在自家羊圈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辛明祥在自家羊圈工作。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两年前,居住在甘肃省景泰县寿鹿山深山里的辛明祥和家人一遇雨雪天气就“大门难出”。后来,一家人搬上楼房,他选择在附近养羊。“感觉跟城里人住楼房、上班一个样。”辛明祥说。
近年来,甘肃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威胁区、河湖管理范围及暴雨山洪受灾区、地震灾害危险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范围内群众避险搬迁,帮助搬迁群众出行更便捷、居住更安全、生活更便利。
辛明祥出门后,他的妻子肖红元就开始收拾屋子,开窗通风、扫地拖地、清洁厨房……把家里拾掇得干净后,她便与记者攀谈起来。
肖红元介绍,2023年以前,他们一家居住在寿鹿山深处,当地海拔超2000米。“遇到大雨、大雪就封山了,出不了家门。”
肖红元在干家务。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得益于政府的避险搬迁项目,2023年10月,肖红元一家搬进了寺滩乡永麓社区面积超过110平方米的电梯房里。“政府补贴了10万元补助资金,我们家还申请了20万元贴息贷款,自己又花几万元装修了房子。”肖红元说,现在小区周边卫生室、超市、学校等设施配套齐全,去县城坐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安居之后,乐业也被当地干部群众提上日程。距离居住区几公里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专门规划了养殖小区,帮助愿意发展养殖的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辛明祥就租用了养殖小区的两个大羊圈发展养殖。“大羊圈单个面积近一千平方米,年租金4000元,第一年免租金。”辛明祥说,目前他的“羊银行”有1200多只羊,去年收入大约20万元。
这是航拍的寺滩乡永麓社区。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为了帮助和辛明祥一样的搬迁群众持续增收,景泰县积极构建“农业+务工+产业”多元增收链。景泰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托管土地,户均年增收1.15万元,当地建设的11处养殖小区带动近300户成为“百只示范户”,零工市场、电商创业园提供岗位2000余个,搬迁户年收入突破5万元。
自2022年景泰县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以来,已搬迁群众超7000人。从避灾搬迁到兴业富民,从分散居住到社区共生,初步实现了搬迁群众的安居乐业。“通过破解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难题,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寺滩乡党委副书记张玮说。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让群众“忧居”变优居,景泰县只是一个缩影。据了解,2024年度甘肃省已搬迁入住30144户、10.6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