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在京杭大运河乘船写下《夜过沧州》,描写了沧州的静美。
一条大运河,穿城而过,贯穿沧州南北,更连接古今,融入沧州人现在每一天的生活。它和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一起,浸润着这片土地,更映照着沧州的发展与未来。
5月12日,记者随“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和网络达人沧州行活动重游沧州。恰逢农历十五,一轮明月照射下,游船从沧州大化码头乘船启程,顺流而下,穿越一座座造型不一的桥梁,芦苇、垂柳在周边闪过,如同穿越大运河的千年水脉,静谧而美丽。待行至南川码头,上岸后数十步,便来到灯火通明的南川楼前,仿佛昔日漕运枢纽的繁华。
拾级登上南川楼,沧州木板大鼓的琴声和木板声、鼓声传来,铿锵有力,穿透夜色。
“大运河流淌上千年,流过了沧州我的家园……”非遗传承人身着旗袍,手持木板轻轻叩击,在三弦的伴奏下,苍凉悠远的唱腔随之响起。一张方桌、一把三弦、一副木板,便是木板大鼓的全部家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木板大鼓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声腔浑厚,曲调古朴,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北方鼓曲均由此演变而来。
沧州木板大鼓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琴自14岁起,便跟随师傅走村串户,在说书场里耳濡目染,将这门靠口口相传的技艺深深刻进骨子里。
沧州木板大鼓“无曲谱、靠口传”,师徒相授的代际接力,是这门艺术存续的关键。如今,木板大鼓的传承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年轻传人相继涌现。他们不仅深入中小学,让更多孩子爱上这项传统技艺,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给她伴奏的14岁少年魏忠轩便是其中之一。
“他从8岁就跟我学,现在三弦弹得比我还好。”对于这个小徒弟,王琴十分自豪。魏忠轩从8岁起便跟随她学习木板大鼓,每天至少练习两个小时。即使手指因练习而受伤,也从未放弃。
王琴介绍,除了像魏忠轩这样的年轻传人外,木板大鼓的传承还得到了当地学校的有力支持。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不少中小学纷纷开设木板大鼓相关课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学生们对木板大鼓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不仅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而报名学习,更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木板大鼓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牛雯静认为木板大鼓能成功推广,体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
从大化码头到南川码头30分钟航程,宛如一场光影叙事——两岸堤顶路缀满灯笼,清风楼、南川楼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金碧辉煌。行至开阔处,月轮倒映水中,与岸边灯火交相辉映,“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诗意跃然眼前。
随着南水北调的实施,来自黄河、长江的生态补水,断航40多年的沧州大运河河道碧水丰盈,沿线建成南川楼、百狮园等12座旅游码头,2022年9月实现旅游通航。如今,河道经过修复改造,不仅重现当年“舳舻相继”的繁荣景象,更将沿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场景。
沧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沧州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这一核心,在中心城区建设了园博园、大化工业遗存提升改造、南川楼、朗吟楼、南川楼文化街区、沧州坊商业街、大运河生态廊道、大运河新村等项目,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运河两岸风貌。
夜渐浓,南川楼的鼓声渐远,运河水声依旧潺潺。它们一同见证着大运河沧州段从漕运通道到文化长河的华丽蜕变,也照亮了沧州在文旅融合新赛道上奋勇前行之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