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走进大型商超、车站机场等场所,五花八门的楼层标识常令人晕头转向。B层、G层、LG层、UG层、M层……不少人发出灵魂疑问,“我究竟在哪儿!”
楼层标识成了不便之源,一大原因在于各个场所的标记规则缺乏统一标准。就拿最常见的L层来说,通常取“Level(层级)”的含义,指地面以上的层数;但有时L又被视作“Lobby(大厅)”的缩写,因此酒店中的L1层、L2层指的是酒店大堂所在层及其上一层。再如,M是“Mezzanine”的缩写,本意为夹层。“P1停车楼1M”就够乱了,而在某些地方M又代表“Metro(地铁)”,指连接地铁线路和商业建筑之间的地下商圈。更令人头大的是,某些楼宇自己都有两套命名方式,电梯里这样,扶梯边又那样。如此混乱,平时找寻位置已然不便,若遇紧急情况说不定会带来更大麻烦。
诸如这般因标识混乱引发的吐槽还有不少。比如,不少地方的公共卫生间标识晦涩难懂,要么是几何图形组合,要么是抽象的艺术图案,还因此闹出不少尴尬。无论是让人凌乱的楼层,还是“男女不分”的厕所,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同问题——标识设计的初衷究竟是什么?诚然,设计者可以追求高级感、突出创意性,但落脚点不应离开“人”这个核心。公共标识是人们在外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重要渠道,能看懂以便于遵守和沟通,才是最为基本也最为关键的准则。
公共设施关乎城市的日常运转,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通用标识,也都是从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而来的。仅就楼层标识来说,目前确实没有统一标准,但很多地方都曾提出,公共场所标识应当以规范汉字为基本服务用字。不妨以此对标,将那些弯弯绕的标识做一些清理。
说到底,公共场所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标识的设计还是要多些受众意识、服务意识,少搞些花活儿,突出实用性、服务性。一句话,“面子”好看,“里子”也得好用。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