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高考在即,填报哪个专业又是家长考生最关注的话题。日前,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
此次增设的29种新专业,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
29种新专业2025年起开始高考招生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今年新增的本科专业中,AI成了关键词。“智能”“智慧”“工程”“科学”“技术”等等,不少新专业都冠以这样的名称,其中,“智能”“智慧”“智能+”最为明显。
这一新专业增设的趋势已延续多年。且看近年“双一流”高校新增布点“智能”“智慧”专业——“智能+工程”: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智慧+行业”:如“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交通”,强调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此外,今年新设“智能影像艺术”(艺术学)和“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学)专业,分别在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开设。
很多新的专业是伴随着新的产业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所产生的。教育专家指出,专业虽然在变,但考生选择时有一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应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出发,如果优势、潜能或兴趣恰恰在这些方向,当然可以优先选择,盲目跟风“热门”则没有必要。
新民晚报记者还注意到,近年来,“双一流”名校的招生已经呈现淡化志愿专业、强调学科交叉的趋势。打个比方,你报考化工专业,学的已经不再是传统学科内容,还要学习AI、计算机、生物学;你报历史考古专业,重点要掌握DNA生物学、化学。
近日,在复旦大学《物理前沿导论》的课堂上,袁峰教授介绍的黑洞吸积理论,不仅有大一新生前来听课,还吸引不少高年级学生跨级跨专业旁听。课后,几名三年级的本科生就拥有加入天体物理相关课题组的机会。
复旦大学教务处表示,在培养路径上将实现“2+X+Y”的立体交叉的多元融通。其中,“2”是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X”是多元发展路径,“Y”则专攻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复旦已打通本研选课间的壁垒,赋予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的权利和能力,本研学生同坐一个教室上课,将成为常态。
复旦的一系列改革意味着,考生在高考时报考的专业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刚进校门时大家都接受通识教育,之后的专业方向选择,学校会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复旦大学:本科专业+2
本研融通培养链 教学方式国际化
近日,复旦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金融科技”两个本科专业获批设立。这两个专业的设立,是复旦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新工科建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强化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将于2025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复旦大学强调本研全学段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育人理念。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
依托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具有扎实的学科建设基础,历史积淀深厚。2019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试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集成电路领域全国唯一的双一流学科,承担“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拥有教育部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该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集成电路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芯片设计等专业领域,发挥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传统优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提升学生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跨学科应用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战略需求和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创新人才,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科学家。
遵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学院全力打造长学制、全周期的本研融通培养体系。由院士及高层次人才领衔授课,并与集成电路领域的头部企业建立对接实习机制,深度参与产业实践。课程体系兼顾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围绕AI背景下集成电路新制造、产生新算力、芯粒集成三个方向进行规划,成立“集成电路器件与原理”“工艺与制造”“设计与EDA”“封装与测试”“新算力”五大核心教学团队,形成“理论—设计—制造—封测—应用”五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
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可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材料等领域及相关企业施展专长,就业方向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工艺、测试等,还可涉足物联网等新兴行业,也能选择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深造,从事芯片设计、工艺研究、新材料研发等前沿研究。
金融科技专业
依托国际金融学院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秉承国际化教学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金融学为理论根基,着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数智素养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得益于全英语授课的模式,学生能够更轻松地适应全球学术环境,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这种语言优势还为学生争取到更多海外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世界知名学府的交流交换机会。另外,该专业还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学生,为课堂带来多元的文化碰撞。
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培育目标,为学生构建全方位发展支持平台。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据挖掘、信息整合和行业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同步强化管理思维训练与实务技能培养,使学生形成覆盖银行、证券、金融科技及政府监管等领域的复合型从业能力,毕业学生可供职于全球顶尖金融机构、区块链技术等新兴科技企业、产融结合企业、金融监管和服务咨询部门、国际组织等多元化职业岗位。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专业+2 双学士学位+8
打破学科边界 培养创新思维
上海交通大学按照有关要求持续优化本科专业设置,今年获批增设两个本科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法学学位),人居设计(艺术学学位)。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简称PPE)专业
来自上海交大的解释,新开设的这一专业将深度融合三大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根基、批判思维与国际胜任力的复合型领袖人才。
据悉,该专业将通过系统性打破学科边界,有机整合政治学的现实洞察力、经济学的量化分析工具与哲学的思辨传统,着力构建理解复杂社会的认知框架。PPE项目立足基础理论与前沿方法,聚焦国家安全治理、人工智能等战略议题研究,彰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人居设计专业
聚焦“未来人居”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凸显人才培养的综合格局和前瞻趋势,以面向未来的原创设计能力、新兴科技的设计融合能力、绿色人居的设计引领能力为重点,培养在设计行业和学科领域中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丰富文化、综合能力的通才设计大师与管理英才。该专业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跨领域工作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系统性地开展多尺度、多层次人居环境的创新设计与城乡和生态治理。
新增8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既包含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的前沿探索,也涵盖社会需求导向的跨界融合,形成“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的特色培养格局,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这8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分别为:生物科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生物信息试点班)—人工智能、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学、英语—行政管理、日语—行政管理。
截至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共推出2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这些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密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学科领域涵盖理工、经理、经工、法经、医管、文法、文管等多个方向,旨在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供高挑战度的成长路径,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专业+1
文理兼收 无缝衔接行业需求
近日,上海海事大学获批新增国际邮轮管理本科专业。
国际邮轮管理专业设置在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亚洲邮轮学院、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2025年计划招收30人左右,文理兼收,无特殊科目要求。
在培养模式方面,该专业将建立“校企协同+数智赋能+国际视野”的三维育人体系,将与国际邮轮公司和港口等邮轮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双师课堂和航行实习等创新形式,在实训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课程设置形成“管理内核+产业模块+数字技能”的金字塔结构,基础层涵盖旅游文化、国际商务、海事法规和酒店管理等核心课程;产业层设置邮轮运营管理、邮轮经济和邮轮供应链管理等特色课程;创新层引入文旅数字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课程。采用情境模拟、虚实融合等教学手段,打造立体化培养场景。
专业建设突出两大特色:一是构建“外语+管理+服务”的复合能力矩阵,强化英语素养、管理素养和服务技能;二是推行产教深度融合,搭建“学业—就业—-职业发展”全周期育人体系,并将国际邮轮职业认证体系纳入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既强化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又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