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14日电 5月12日,主题为“智启未来·科教融合”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一零一中学召开。会议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圣陶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来自北京市及全国十余个省、直辖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研究机构专家近400人参与研讨。
学生科技成果引人关注会议开场,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的小、初、高各学段学生展示了6项科技发明成果。这些创新项目都是从社会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彰显了科技创新魅力所在。有的同学高中自学信号处理技术对游戏加以改进,研发了“基于神经符号推理的智能寻物系统”;进入大学后完成了关于“计算机视觉识别猩猩社交行为”和“全身人形机器人闭环控制”两篇论文;有的同学主创设计了仿藤蔓机械臂,帮助农民自动采摘水果;有的同学用紫糯玉米芯配置花青素溶液饲养蜜蜂,提升了蜂蜜中花青素含量,实现了“营养升级”;有的研发出跨沟壑机器人,主研智慧养老远程监护设备。他们对科学与工程保持着浓厚兴趣,心怀“科技向善、报效祖国”的信念,让科技守护生命之光、促进人类进步。
区域统筹规划科学教育实施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杜荣贞致欢迎辞,介绍了海淀区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推进策略,以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培育、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教育资源建设、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赋能等五大工程为重点,设立20个项目,推动全区科学教育质量全面跃升,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
海淀区教科院吴颖惠院长以《数智时代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为题发言,指出科学教育“加法”应从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价值观等多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总结了海淀区推进科学教育的六大特点: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精心设计的科学教育,兴趣导向的科学教育,综合协同的科学教育,项目为核心的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赋能的科学教育。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陆优君院长介绍了《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群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区域经验。学前段建立“家-园”协同的“科学+”特色课程;小学段建设“馆-校”协同的“科学+”特色课程群;初中段建立“数-智”协同的“科学+”特色课程群;高中段建立“研-创”协同的“科学+”特色课程群。
北京一零一中学熊永昌校长以《多维联动、融合贯通的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学校“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科学教育实践成果。学校建立三层八域课程体系,将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社团活动与项目研究相结合,从问题到课题,鼓励学生找到真热爱;从兴趣到志趣,指导学生研究真问题;从学业到事业,引领学生走上终生探究之路。
人大附中刘小惠校长分享了《AI赋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教学内容融入科学教育,创建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二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手段赋能科学教育,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们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有志于祖国建设的时代新人。
北京八十中任炜东校长以“贯通、协同、共生”为关键词,交流集团化科学教育实施经验。聚焦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实问题、搭建集团化科学教育的体系架构,建立集团化科学教育支撑网络,构建“学段一体化、主体多元化、要素现代化”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智启未来、科教融合,会上还展示了一零一中学14节数智赋能各学科教育的观摩课。围绕学校科学教育实践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新探索、数智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以平行论坛形式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共绘中小学科学教育未来发展新图景。(通讯员 宋世云)
原标题:智启未来·科教融合——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