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年开始,小米的“瓜”可是一个接着一个,而除了它本身的热度和流量之外,关注过之前的热搜就会发现一条内在逻辑:小米的高热度只是原因之一,而每次有新的事件爆出,只要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是车主全责的事件,小米总会及时的发声,而且是那种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尽量解决问题、也尽量让当事人满意的态度,而介于小米这种“救火队长”的心态,小米的热搜也开始向离谱的方向发展了,比如最新的碳纤维维权事件导致的退车风波。
了解过这一事件的都知道,不可否认,关于选装件碳纤维引擎盖并无实际作用,也就是相关车主说的内部结构与普通版一致,并无实际的导流效果,只能满足造型需求的现象,小米本身的确存在宣传、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的责任,同时小米也已经公开致歉,并提出了提车和锁单用户补偿20000积分(相当于2000元),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的方案。
按说,到了这个程度,谦也道了,弥补措施也基本到位,事件应该停息了;可没想到的是,这一方案不仅未被车主认可,普遍认为补偿力度不够,还直接要求退车或重新选配。并且447名车主已经开始了集体维权,没人通过缴纳3000元律师费准备启动法律程序。
不过,最离谱的还不是维权本身,而是维权车主提出的诉求:除了要求退车或者重新选配之外,他们还要求第三方机构对碳纤维前舱盖进行风洞测试,并且开放SU7 Ultra的BSM也就是电池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以及雷军亲自参与车主技术沟通会。而维权代表也表示:“我们需要的是技术真像,而不是积分补偿。”
看到这里,估计大伙都咂摸出味儿来了:关于补偿方案不被接受,要求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一步依然还是被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毕竟碳纤维引擎盖的选装价格高达4.2万,如果真是在不清不楚的情况下下单,仅仅20000积分或者相当于2000元人民币的补偿确实不够;而有争议的地方,就在于这次的乌龙事件是否真的涉及“假一赔三”,因为从小米的宣传口径来讲,它没有讲清楚该配置的功能只是其一,但类似于空气动力学套件是否一定等于必须要达到导流效果,却是另说。
而最被人认为不合理的部分,就是要求小米主动进行风洞测试,并公开涉及商业机密的电池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了。因为哪怕到了真正要维权、对簿公堂的地步,这种商业纠纷一般也是由诉求方来举证。
于是,当400多名车主成立集体维权,并“众筹”律师费的时候,评论区就不再是支持的声音,甚至有人直言车主们就是被律师忽悠了,因为自己当初仔细听了发布会,关于宣传这个点,重点不在于雷军说了什么,而是当时的套件到底是怎么宣传的,此外,发布会现场,雷军甚至直言不建议选装这个配置,当时很多媒体聊到这个引擎盖的时候也都是同样的建议。
当然,至于“空气动力学套件”是否真的属于夸大宣传,最终可能就只有由法院定夺了。而关于这次维权风波。笔者想说的是,比起过去“不到三两就不上称”、“上称了法院也未必支持”的过往,我们的确支持车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小米在这个过程中主动道歉、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也依然值得认可;但当事情发展到了逐渐离谱的程度,给人的感觉就慢慢类似于当年的“医闹”了。
说白了,在国内,谁都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但咱不能以这个当武器。尤其当小米一直保持着友善沟通、尽力解决的态度之后,更不能得寸进尺。就比如,对解决方案、20000积分的补偿不满意,当然可以,要求像未锁单用户那样重新选配当然也可以,但要求退车就明显过头,更别谈要求小米主动去进行风洞测试、公布技术细节这些要求……因为跳出事件本身,当这次维权到了一个明显有些过度的份上,就不得不共情之前雷军发的那条微博,而从坏的方面想,当把老实人逼急、逼伤心之后,它换用百度/集度那种干脆拒绝交流,报警驱逐维权者,要告你去告好了的态度来对待消费者,那岂不是会让所有小米车主蒙受损失?
且从经验来看,这种过度维权大多数时候都不会会把消费体验推向一个好的结果,比如为了避免医闹,才有了先签字、后手术的行规,但也正因如此,常常会出现签字不及时而导致耽误治疗的事件……对于汽车销售也是同样的道理,规范宣传、抵制打马虎眼是必须的,可如果到了一个处处要提防的程度,以后或许就得变成“一旦签字/付款,责任范围外概不负责”的程度,而非像小米如今这样主动道歉、赔偿了,以普通人的精力和财力,显然是难以跟主机厂抗衡,那么对于这次小米车主的维权,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