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头条
儿童歌曲作为音乐美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能。然而在视听产品异常丰富的当下,儿童喜爱的歌曲逐渐成人化。
北京青年报调查发现,一方面是流行歌曲在小学生歌单中占比远超传统儿歌,网红歌曲成校园里大热曲目;一方面是当下市场上优质的儿童歌曲数量有限,专注于儿歌创作的音乐人少之又少。
看着儿歌与孩子渐行渐远,人们不禁要问,儿童音乐何时能回归美育本质,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登上央视春晚的儿童歌曲《玉盘》儿歌现状
“网红歌曲”流行经典曲目不再受宠
有音乐平台的数据显示,周杰伦、林俊杰的歌曲在小学生歌单中占比超过40%,远超传统儿歌。
除了这些多年保持人气的歌手作品,“洗脑神曲”《APT.》被小学低年级学生广为传唱,《小苹果》《一笑江湖》(网红舞蹈《科目三》的配乐)成了幼儿园孩子们集体操的背景音乐,《若月亮没来》让尚不知愁滋味的孩子唱出“高楼林立的CBD……合租的出租屋有几平米”。行走小学、幼儿园校园,可以听到很多网红歌曲。
需要承认,它们中有一些确因积极向上的歌词、激昂奋进的旋律而走进孩子心里。就读于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六年级的张萌萌说,班里的同学都很喜欢《孤勇者》。“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歌词让她感觉“很有力量,唱出了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在采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除了《孤勇者》,《海底》《起风了》《芒种》等流行歌曲也在中小学生中广为传唱。这些歌曲旋律动听、节奏明快,歌词往往带有青春、梦想、友情等元素,容易引起共鸣。
但有不少网红歌曲,歌词成人化、内容社会化,并不适合孩子,却在突然之间风靡校园。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曾经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经典儿歌不被追捧。孩子上小学高年级的金女士说:“现在的孩子好像对传统儿歌不太感兴趣,很少能听到他们唱。像我女儿听的都是告五人、林俊杰的歌,还有一些网络歌手的歌她也特别喜欢听。”另一位妈妈小叶,家有10岁和6岁两个孩子,也都很少听儿歌。“她们更喜欢电子舞曲,尤其是老大,都开始喜欢摇滚乐了。”小叶说,自己搜索音乐平台里的儿歌,发现基本都是过去的老歌,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老虎》《一分钱》等等,“给孩子们听,但她们的兴趣不大。”
原因分析
娱乐方式随时代变化孩子对音乐需求更高
不能怪孩子不爱听,因为他们对音乐的需求已然与父母、祖辈不同。
声乐培训老师王敏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接触到的音乐类型更加多样化,对歌曲提供的情绪价值需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一些传统儿歌的旋律和歌词显得较为陈旧,难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一方面,互联网让流行歌曲的传播“排山倒海”,短视频平台上的 “网红歌曲”中,有些歌曲本身对受众的年龄定位就很模糊,往往能迅速占据孩子们的音乐世界。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优秀儿歌作品的缺位。事实上,儿歌创作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随着《一分钱》创作者潘振声、《小螺号》创作者付林、《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作曲谷建芬等老一辈创作者相继离去或老去,儿童歌曲创作队伍变得青黄不接。
创作困境
难度较大收益较低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
“儿歌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创作收益较低,导致很多创作者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资深乐评人郭志凯分析,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创作指导和培训,一些创作者对儿歌的创作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单纯创作儿歌养不活一个制作人。”音乐制作人、小鹤鹤艺术团团长大鹏说,儿歌创作投入大、收益小,她本人投身这个领域是因为两个孩子。2016年大女儿6岁的时候,她萌生了做儿歌的想法,一直到2019年小女儿5岁才正式发行了第一首儿歌。“等小女儿15岁了,我就不做儿歌了。除非能够养活我自己。”大鹏说。
曾创作《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等儿童歌曲的知名音乐人李凯稠,也是因女儿才进入这个领域。“写儿歌是为了记录她的成长,如果我自己没当爸爸,可能也不会想起来(创作儿童歌曲)。”伴随孩子成长,他逐渐发现“现在孩子们可以唱的歌太少了,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身为专业人士,他当然明白,儿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除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提升艺术的感知和审美之外,还有一些启蒙教育的意义。”开始投入儿童歌曲创作后,李凯稠说自己从中汲取了很多能量,逐渐坚持下来。
单纯从创作角度来看,儿歌看似简单,实则创作难度很大,这也是横在儿歌创作者面前的一座高山。
李凯稠分析,儿童音域有限,要让所有小朋友都能跟着整首歌唱下来,同时节奏又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在有限的音域和节奏内,巧妙地构思出既有趣又易于传唱的作品。这就需要音乐人有扎实的音乐功底以及丰富的创作经验。
歌词的创作难度也不低。与袁隆平院士合作创作了儿歌《我有一个梦》的青年音乐人杨柠豪认为,歌词是区分儿歌与成人歌曲的关键。儿童歌曲的歌词首先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其次要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此外,歌词还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这就需要创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思考、雕琢,才有可能完成一首具备流行、传唱条件的儿歌。
传播难点
“碎片化”难育经典小众分类常被海量信息淹没
回想过去儿童歌曲的传播途径,广播、电视里的少儿节目,校园内的播放和父母师长的引导至关重要,这些传播渠道有个共同特点:音乐内容是经过层层筛选,才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然而如今孩子们面对的是几无设限的网络环境,耳朵迎来的是商业逻辑算法强力推荐来的旋律。
当下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开放程度较高,孩子们轻易可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动画、短视频等获取音乐的试听机会。资深乐评人小飞认为:“短视频平台15秒BGM模式催生‘碎片化儿歌’,经典叙事结构被解构。比如《挖呀挖》这首歌全网播放超50亿次,人们几乎很少有机会去聆听一首完整版音乐。”他说,对于高流量的短视频及其病毒式传播的背景音乐,家长应有意识筛选,避免这些内容给孩子留下不良影响。
再者,短视频平台、音乐流媒体等音乐的主流传播渠道,大多以流行音乐为主,儿歌尚属小众细分市场,曝光度较低。有些儿歌作品在网上发布后,很快就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很难被发现。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机制,儿歌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的传播也很有限。声乐培训老师王敏认为,学校是儿歌传播的重要阵地,但现在很多学校的音乐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对儿歌的推广不够重视。社区也很少组织与儿歌相关的活动,孩子们缺乏接触儿歌的机会。
文/北京青年报报记者 寿鹏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