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要求,“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其中提出“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五一”期间,沈阳农业大学利用春假向学生发出倡议,鼓励学生深入家乡、农村、农场和农业园区,将课堂所学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知识破解难题。农学学子深入田间指导科学种植,园艺学子助力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学子参与农机设备改良……“五一”春假期间,沈阳农大学生的躬身实践成为对乡村振兴的生动助力。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两名沈阳农大学生的春假实践,敬请关注。——编者
棚内果蔬香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影报道
5月4日,再次来到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小铺头村旭弘生态园调研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4级学生李芊诺,正在大棚里和大家一起忙碌着。
草莓大棚里,负责人李萍经理手把手地教李芊诺辨认、摘除霉变果子;蔬菜大棚里,李芊诺与村民索桂莲大姐合作,给黄瓜绑蔓;自动浇灌系统旁,李芊诺向技术人员仔细了解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操作方法。
2025年寒假期间,李芊诺第一次到旭弘生态园调研,经过几天实地探访,形成了调研报告——《旭弘生态园草莓种植技术规范》。报告中,她从草莓高架立体栽培模式以及草莓生长基质环境入手,进行提练总结,找到了旭弘生态园草莓果实颜色更加鲜艳、营养物质含量更高、真正实现有机免洗的原因,受到学校老师的好评。
再一次来到旭弘生态园,通过与村民们一起在大棚里参加劳动,李芊诺又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她设想,是否可以通过引进智能滴灌、无人机喷药等现代技术,找到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轻劳动负担的方法,让设施农业、休闲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次春假调研让我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也更加关注农业的发展。”李芊诺说,她将把这些思考写进新的调研报告里。
田间农事忙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影报道
5月2日一大早,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艺专业2023级学生苏乙桐和妈妈便在自家院坝忙活开了,翻地刨坑种玉米,开沟施肥栽大葱,汗水和着蒙蒙雨水,打湿了娘儿俩的头发。
苏乙桐家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大杨树沟门村,妈妈郭井芹在滦平一中食堂上班,平日里没有时间照料自家的庄稼和蔬菜,就想着赶在下雨前把玉米种下、大葱栽上。“这下好了,姑娘春假回来正好帮上忙,再有场透雨,就不愁了。”她开心地说。
忙完自己家的农活,苏乙桐便踩着泥泞来到村东头一户药材种植户家里。这家大叔种了十多亩苍术,长势不好,正在犯愁,见到在沈阳农大上学的苏乙桐,便拉着她来到家里的药材地。苏乙桐一边了解情况,一边用手机录起视频。“虽然我学的不是药材专业,但上网搜搜相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叔参考,还是能做到的。”她说。
原标题:沈阳农业大学学子在春假实践中锤炼本领、助力乡村振兴——裤脚沾满泥土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