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但在代谢综合征主导的脂肪肝诊疗范式下,需重视单基因因素在脂肪肝病因谱中的地位。
近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病诊疗中心团队孙双双、金银鹏、李莉、傅青春等人在《肝病学杂志》报道一例由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引发的非代谢性脂肪肝及肝硬化病例,为脂肪性肝病的精准分型提供了重要证据和思路。
2024年欧洲肝病学会指南将脂肪性肝病重新分类为,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伴有中度酒精摄入的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酒精相关性肝病、特定病因(如单基因疾病)以及隐源性脂肪性肝病。在此背景下,非代谢因素所致脂肪性肝病的鉴别诊断日益受到关注。
市公卫中心接诊的这名36岁女性患者肝功能异常10年、脾肿大3年,有先天性鱼鳞病及近亲婚配家族史。通过检查其他指标,排除常见原因的慢性肝病。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救治团队联合科研部门对该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患者携带ABHD5基因纯合错义突变,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该基因突变令ABHD5蛋白功能缺陷,导致伴鱼鳞病的中性脂质沉积病,又称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通过对患者外周血涂片进行油红“O”染色,显示粒细胞胞质内脂滴聚集,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为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
据悉,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多发生于儿童期,临床表现为鱼鳞病、肝肿大、肝硬化、心脏病、脾肿大、肌病、白内障、角膜病变、听力丧失和精神发育迟缓等。该病例是成年患者,仅出现鱼鳞病、脂肪肝伴肝硬化,没有上述典型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的多系统受累,可能基因错义变异保留了部分ABHD5功能,导致迟发型、局限型临床表现,但长期累积仍引发肝硬化。
目前,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尚无特效疗法,本例患者通过低脂并富含中链甘油三酯的饮食、维生素E及熊去氧胆酸干预,肝酶水平在12个月内显著改善,但肝硬化仍需长期管理。
临床医生提到,针对瘦型脂肪肝患者,需细化临床诊断,筛查特殊病因,尤其合并鱼鳞病患者需要筛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而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测Jordan小体是筛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基因检测也可助力确诊。查纳林-多夫曼综合征治疗策略需区别于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早期饮食干预可能延缓疾病进展。
原标题:《基因突变引发非代谢性脂肪肝,市公卫中心团队有新发现》
栏目主编:樊丽萍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