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农民日报
农村老人想出去走走,且有能力出去旅游,本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好事,但当前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无疑降低了他们出游的安全感,这也反映出农村老人的需求尚未被真正看见。
世界这么大,农村老人也想去看看。以前农闲,村里的大爷大妈常聚在村口树荫下聊天,如今再看,他们中的不少人正拖上行李箱,戴上遮阳帽,奔向更有吸引力的“诗和远方”。笔者身边就有不少亲戚,报名了旅游团,从河北、四川的农村老家,前往北京、浙江杭州等城市打卡游玩。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农村居民出游率为10.7%,出游人次4971.16万,占假日国内出游总人次的15.8%。农村老人“走出村子看世界”的热情可见一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银发族”开始走出田间,将背篓换行囊,书写出广袤乡村的新风景。比如“种完麦子,就往南走”的“麦子奶奶”,从陕西西安骑行1000多公里去湖北武汉看长江大桥的“看桥爷爷”,他们的追梦故事感动了很多网友。再比如,四川南充仪陇县洞磬沟村“新农人”周建康,自费组织村里50多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集体旅行,以及浙江杭州西湖区古荡街道组织200多位退休老人分四批出国旅游等,这些鲜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农村老人重新定义了晚年生活,在劳作之余参与到更多新鲜有趣的休闲活动中,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愈加丰富。
旅游的热潮为何会在农村老人中兴起?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逻辑。过去种地靠天吃饭,农民兜里没钱心里发慌,现在,随着农村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农村老人手头有了一定积蓄,这为他们的出游提供了物质基础。就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言,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在晚年也渴望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与家人朋友分享旅途中的见闻、新鲜的体验,朋友圈收获的点赞,也让他们身心愉悦。再者,不少农村老人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出游的兴趣,有的甚至还会自学摄影等技术。
进一步来说,农村老人走出村子外出旅游,反映出消费市场的下沉趋势,这既是乡村消费升级的重要契机,更是城乡融合的生动注脚。过去,旅游消费市场多聚焦于城市群体,如今农村“银发族”的出行需求,促使一些旅行社主动调整策略,推出一些价格亲民、行程舒缓的旅游产品,有的还针对农村地区开通了旅游专线。与之相应地,农村老人在游览途中,会接触到吃、住、行、购、娱等多个消费环节,也反向带动了乡村消费业态的创新。农村老人走进城市、拓展视野的同时,他们的观念也在“破圈”,诸如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产品加工、推广订单农业、卖出家乡好物等,这些无疑是将旅行中的“诗和远方”照进了田野,架起了城乡交流的桥梁。
然而,农村老人旅游热潮的背后,下沉市场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一些旅行社打出“一两百周边游,一千左右跨省一周游”的低价诱惑,甚至还免费送鸡蛋、活鸡、活鸭等,不少老人在低价的吸引下,稀里糊涂报了名。实际行程中,这些低价旅行团行程安排紧凑,带老人购物的时间超过逛景点的时间,食宿条件差,致使老人们身体吃不消,旅行体验不佳。甚至部分旅行社先与老人建立信任,再诱导他们购买高价旅游卡,出现老人借贷消费的情况。而农村老人获取旅游产品信息的渠道有限,更依赖地推和熟人推荐,这增加了他们的维权难度。
农村老人想出去走走,且有能力出去旅游,本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好事,但当前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无疑降低了他们出游的安全感,这也反映出农村老人的需求尚未被真正看见。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旅游丰富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市场却没有提供优质规范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匹配,这就导致农村老人在旅游中容易陷入“想玩不敢玩、玩也玩不好”的境地。
今年2月,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旨在创新旅游服务供给,增进老年人福祉。更好地满足农村老人出游的需求,还需要多方协同努力。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规范下沉旅游市场,精细化制定针对老年旅游的服务标准和安全规范,严厉打击旅游消费欺诈行为。旅游企业需兼顾社会效益,根据农村老人的经济实力、消费偏好等,设计开发高性价比的旅游产品,增加文化体验,减少购物环节,或推出诸如“跟着节气去旅行”等特色旅游项目,还需配备随团医护人员,保障老人的健康安全。再者,社会组织也可积极发挥作用,如开展旅游知识讲座、帮助农村老人了解外出旅游注意事项、联系靠谱的旅行社等,帮助他们提升辨别能力和理性消费意识。
农村老人从起早贪黑干农活到拖着行李箱看世界,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也对社会提出了新要求。期待各方行动起来,让农村老人的出游之路更加顺畅美好,而这也将是乡村振兴温暖的模样。
作者:赵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