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传统产业
在5月8日至11日举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展示的“科技与狠活”大放异彩,让人眼前一亮。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环保有限公司展示了煤基新材料、催化剂和膜等产品,以及碳捕集、生物质能利用等新技术。龙源催化剂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款,它实现了废催化剂的资源化利用。据介绍,该公司在无锡、宜兴和乌海建有3个基地。其中,宜兴和无锡的两个基地专注于制作催化剂,而乌海基地则专注做再生催化剂。
国家能源集团展区。(耿明月 摄)“正常催化剂使用之后,会被归为‘危废’。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一系列工艺将废催化剂转化为再生催化剂加以循环利用,其性能可媲美新催化剂。”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还制定了相关标准,一旦废催化剂达到再生标准,就采用模块全解包分选再生工艺,让其由内而外焕然一新,还可按用户要求提升低温活性、耐磨性、抗中毒性等,并将其称为“焕新”再生催化剂。对于达不到再生标准的废催化剂,他们通过载体重构、深度除杂工艺,将钒、钨、钛元素循环利用于催化剂的生产,并将所产新催化剂命名为“恒新”重塑催化剂。通过这两种途径,他们实现了废催化剂的资源化利用。
“超滤膜、反渗透膜是龙源膜的两大核心产品,龙源膜可实现废水进、清水出。与进口膜产品相比,龙源膜成本可降低20%以上,而且产品性能、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反渗透膜原材料、新产品的国产化替代。”该公司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唯一的科研—产业化衔接单位,龙源环保参与了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该平台串连起了集团内外部龙头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24家共建单位,在煤电、煤化工行业形成了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化工利用—地质封存/驱替全链条技术研发、验证、示范的创新联合体。
在中国五矿集团的展台上,一个还原青海盐湖原卤提锂、钾肥工艺和新一代盐湖金属镁制造技术的沙盘引发众人关注。这个模型呈现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全产业链创新体系,聚集“固液转化—钾锂镁联产—绿色循环”三大核心。该项目通过固体钾矿溶解转化技术实现低品位资源高效开采,以“反浮选—冷结晶”工艺打造全国最大钾肥基地,创新原卤提锂技术,突破高海拔电解镁技术,首创无水氯化镁熔融净化工艺,彰显了中国盐湖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北京化工集团设置的展示台前,以安全智控平台、智能安全帽、气体检测仪、声光报警器以及智能螺栓测力传感器等为核心的智控危化安全管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展台旁,该集团旗下华腾软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化安全平台主管刘浩正在向专业观众介绍这些产品。
“这个是我们的智能安全帽,它集摄像头、气体传感器和人员定位、生命体征检测等功能于一体。它与普通安全帽的区别在于可以进行实时通话,中控室的工作人员可通过安全帽的前置摄像头指挥和监督员工精准完成相关作业。此外,智能安全帽还可以检测佩戴者的状态,对其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实时在线监测,作业者一旦出现身体异常就会立即提醒他们,并要求马上撤出所在的工作环境。”刘浩介绍说,智能安全帽还搭配了智能气体检测仪,可对40多种气体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工作环境中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超标时,就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将检测数据上传至中控室。目前,北京化工集团下属30余家企业都已经在使用安全智能化管控平台。
在刘浩看来,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属于一种创新。他们的智控危化安全管家就是通过应用智能化设备+信息化平台,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从废催化剂的循环再生到盐湖资源的绿色开发,从碳捕集技术的全链条布局到危化品的智能管控,本届科博会上,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向社会展现出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面貌的新气象。这些创新与突破还将继续,未来,随着更多“科技与狠活”落地应用,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将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向着“双碳”目标更加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