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旻翔
5月13日,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暨产品发布会在成都举行,一批“四川造”低空产品及应用场景重磅发布。
泸州合江县“空中运竹”的案例走上发布台,单机单日运量可达15吨的实践引发大家浓厚兴趣:“高大上”的新质生产力产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如此“接地气”。
同一天,在乐山市沐川县的一个山沟里,两架无人机正将几吨重的竹子,从悬崖上吊到平地。低空经济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运竹子的“苦差事”变得更轻松了。
但同时,有网友向我们留言表达了担心:无人机都把活干了,传统搬运工会不会失业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最近来到了沐川县的山沟寻找答案。
从沐川县城出发,跟着定位指引,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一个半小时,我终于在山沟里找到了“05后”无人机吊运从业者鲁容烂。这位新农人正要用她的新农具开始干新农活——从悬崖上吊运竹子。
小鲁双手紧握无人机遥控器,轻轻推杆,自重55公斤,翼展3米22的巨大无人机“呼呼”腾空而起,带着10米长的吊绳,沿着崖壁,一路飞上高114米的悬崖顶,和等候在那里的砍竹工密切配合,一捆50多公斤的竹子,就从悬崖来到地面,并且摆放整齐,这一上一下运输过程只需要2分钟,这在以前不可想象。
我仰头望向悬崖:“如果是人背,需要多长时间?”小鲁告诉我:“这个悬崖太陡了,以前竹子根本没办法运下来!”
下午5点半,无人机平稳落地,货车入场,竹子装车。当天,两架无人机一共吊运了291趟。
一天可以赚多少钱?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小鲁,她算起了账:一架无人机一天一般可以吊7吨左右,按200元一吨计算,一共是1400元,扣除成本,纯收入还有约900元。
“你用无人机运竹子赚的这部分钱,本质是以前乡亲们人拉肩扛搬竹子挣的钱,那么他们又应该到哪里去挣钱呢?”我继续追问。
为了寻找答案,我开始往山顶爬。在无路且陡峭的山坡上,我们手脚并用攀爬了将近一个小时。这不仅是砍竹工的上山路,也是以前他们搬竹子下山的唯一通道。
在山顶,我们遇见了几位砍竹工正在挥刀砍竹子。休息间歇,砍竹工们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只砍竹子,一吨可以挣到220元,一天大概能够完成一吨。如果砍加搬运,一吨可以挣500元,但是绝大部分砍竹工,一天只能完成三四百公斤,拿到手,接近200元。也就是说,无人机运输对他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冲击,反而可以多挣一点。
砍竹工们又怎么看无人机吊运呢?曲模达哈说:“如果没有无人机运输的话我就不砍了,因为太累了!而且还很危险,之前有人就因为搬竹子摔到山下,腿都摔断了。”
另一位砍竹工严日晓华则说:“现在有了无人机,我专心砍竹子就可以了,效率高,还可以多挣一点点。”
正在休息的新雨大姐则告诉我,以前她可挣不到这份钱:“如果没有无人机的话,这活女同志谁能干得起啊,绝对不干了。”
数据显示,相较于传统运输方式,无人机吊运的时间效率提升40—60倍,每吨竹子下山的费用减少了1/3。
从去年到现在,沐川县的吊运无人机,从2架增加到了近30架,低空经济和无人机,让手握遥控器的年轻人成了大山里“最有力量的人”,也让他们接下了父辈身上的重担。砍竹工与无人机,已成为新的默契搭档。
下山前,砍竹工师傅很热情地请我喝水,我说“不不不,这个水扛上山太珍贵了”。他哈哈大笑:“不用我们背,飞机吊上来的呢!”
出品人:谭江琦
总监制:钟岚
监制:赖永强 毛漫丁 刘莉
编导:陈旻翔
撰稿:陈旻翔
摄影:黄潇 陈旻翔
剪辑制作:陈旻翔 赵丹
美术:曾慧
四川日报全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