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全省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创新创业,推动农村实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省科技厅近日正式印发《甘肃省省级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省级科技特派员从中央在甘及甘肃本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中选派。(5月13日《甘肃经济日报》)
甘肃的乡村,藏着独特的发展密码,却也面临着现实困境。河西走廊的戈壁滩渴望高效节水农业技术,陇南山地的果园急需病虫害智能防治方案,传统农业的粗放模式与特色农产品的潜力挖掘之间,横亘着一道技术鸿沟。科技特派员是将科技资源精准导入农村的关键之举。科技特派员的到来,恰似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近年来,甘肃科技特派员已在陇原大地书写下诸多精彩答卷。在定西,科技特派员扎根马铃薯种植一线,推广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不仅让马铃薯亩产提升超30%,更助力定西打造出享誉全国的“中国薯都”品牌;在陇南,核桃嫁接改良技术的应用,使当地核桃产业实现产量与品质双飞跃,小小的核桃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这些实践充分证明,科技特派员能够精准对接农村发展需求,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办法》的出台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出台的《办法》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创新突破。在人员选拔上,将中央在甘及本省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人才“蓄水池”,确保特派员队伍专业素质过硬;管理机制方面,压实派出单位职责,通过建立工作台账、年度总结上报等制度,让科技服务成效可量化、可追踪;激励措施更是一大亮点,技术入股、领办企业等政策,打破了科研与生产的壁垒,使科技人员的个人价值与农村产业发展深度绑定,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系统性、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有效解决了科技人员“愿不愿下”“留不留得住”“干不干得好”的核心问题。
然而,要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身“助农”事业,还需构建更完善的激励体系。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在职称评审中增设“基层服务”专项加分项,对长期扎根农村的科技人员给予破格晋升机会;设立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基金,为特派员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为特派员打造“安居工程”,解决住宿、医疗等后顾之忧;搭建“科技特派员之家”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经验分享会,让他们在服务乡村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成长与技术精进。此外,还可探索“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结对培养模式,通过“传帮带”培育本土技术骨干,让科技助农的火种在陇原大地生生不息。
随着越来越多科技特派员在甘肃乡村扎根,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必将重塑陇原大地的产业图景。从传统农耕迈向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转向三产融合,这场始于制度创新的变革,终将在黄土高原上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让甘肃的乡野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科技铸就的富足与希望。
责任编辑:王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