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堆物“顽疾”调查之一
楼道成了“杂物仓库”
物业、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兰石润安小区楼上有人乱堆乱放,并写“业主物品,请勿乱动”。
楼道内停放自行车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楼道堆物问题犹如城市治理的“慢性病”,不仅影响居民的居住环境,更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连日来,记者深入兰州多个建成于不同年代的小区,发现不同小区因建成时间、居民结构和物业管理水平的差异,楼道堆物问题几乎每个小区都有,同时,新旧小区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老旧小区
岁月沉淀下的“杂物仓库”
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红山根红八小区,是兰州众多老旧小区的典型代表。5月12日,记者走进小区,斑驳的外墙、陈旧的设施,诉说着岁月的痕迹。该小区靠近北侧的几栋楼,沿着楼梯往上爬,楼道堆物现象触目惊心。同层住户共用的消火栓箱几乎全部被杂物侵占,有的消火栓箱上摆放着塑料桶、花盆等生活用品,有的下方被木箱、砖块堵塞,更有甚者,整个消火栓箱被厚厚的纸箱和木板完全遮挡,根本无法正常开启。
在楼道堆物中,废旧自行车是常见的“主角”。锈迹斑斑、积满灰尘的自行车,有的早已无法正常使用,却仍被铁链牢牢锁在楼梯扶手或管道上,占据着本就不宽敞的疏散通道。一位居民无奈地表示:“这些自行车放了好多年了,也不知道是谁的,大家都这么堆着,也就没人管了。”
在一处楼道拐角,杂物堆积如山,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储物间。新鲜的大葱随意摆放,陈旧的木板杂乱堆叠,一些杂物被黑色塑料布覆盖,似乎已许久未被挪动。塑料布上放置的玻璃烟灰缸里,约有10个烟头,灰白的烟灰散落在四周,显示出有人经常在此吸烟。天干物燥,这些易燃的塑料布、木板和纸箱,一旦遇到明火,极易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小区一楼入口处,张贴着多张物业发布的告知书,提醒居民不要在公共区域堆物,否则将视为无主垃圾统一清理。然而,物业工作人员坦言,清理工作困难重重。“我们每次清理前都会提前报备、上门通知,但业主抵触情绪很大。有一次清理完,有业主找到我们,说丢了贵重物品,要求赔偿。我们没有执法权,遇到这种情况也很无奈,只能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执法,但协调起来难度很大。”
2 次新小区
公共空间的“私人领地”
九州轩盛润邸小区建成于2017年,该小区虽地处偏僻,但小区以优美的绿化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人入住。
走进小区,小区内干净整洁。然而,当记者步入楼内,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宽敞的公共区域被各种家具和置物架分割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在1号楼2单元3楼一处楼道拐角,堆积着花盆,窗台上的易拉罐被当作烟灰缸,里面塞满了烟头。与老旧小区不同,这里的楼道堆物不再是破旧的自行车和落满灰尘的箱子,而是崭新的金属置物架、木质鞋柜,甚至还有高大的衣柜。
在同一栋楼内,相邻的两户人家分别在过道里放置了约2米高的鞋柜和健身器材。一家的衣柜约1.5米宽、0.5米深,另一家约2米宽、0.5米深,而楼道的宽度仅约1.5米,大衣柜占据了近一半的空间,使得原本宽敞的过道变得十分狭窄。试想,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居民的疏散将面临巨大阻碍。
在一处堆物上,业主用油笔清晰地标注:“业主物品,请勿乱动!”这简单的标注,将公共区域视为了私人空间。
在与小区居民的交流中,大部分业主表示赞成保持疏散通道畅通,但也有部分业主为楼道堆物辩解。一位业主称:“楼道离家近,放些常用物品很方便,而且放在这里感觉也安全。之前自行车放在楼下,还发生过扎车胎、偷链条的事情。”不过,也有业主坚决认为:“必须采取罚款等强硬措施,否则难以杜绝楼道堆物现象。”
3 新建小区
习惯与空间的“矛盾碰撞”
随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兰州新建了许多居民小区。位于九州的上层官邸是新建小区。小区整体环境整洁,配套设施完善,充满了现代气息。
然而,即便在这样崭新的小区里,楼道堆物问题依然存在。记者走访该小区发现,尽管电梯内和楼道里张贴着大量“禁止堆放杂物”的通知,但堆物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各单元靠近顶楼的几层,堆物情况还是存在。
在疏散通道消火栓箱附近,防潮垫、纸箱子杂乱堆放。仔细查看,一个纸箱子内竟放置着一个金属笼子。在其他楼层,记者还看到居民将鸟笼子挂在常闭防火门上。常闭防火门是保障疏散通道安全的重要设施,具有自动闭合机制,能够阻隔火势和烟气蔓延。但部分居民为了方便通风和扩大堆物空间,用木条等物品卡住防火门,使其保持开启状态。
楼道里,购物车、鞋架、纸箱、折叠椅等杂物随处可见,有些居民甚至将堆物从楼道延伸到了疏散通道。此外,在疏散通道吸烟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对楼道堆物问题高度重视,经常开展检查和劝导工作。”居民孙先生说。在一个木质小茶几上,还张贴着通知,以楼道火灾案例提醒居民清理堆物。然而,到记者离开时,这个小茶几依然原封不动地摆放在疏散通道内。
4 治理困境
多方协同为何这么难?
从老旧小区到次新小区,再到新建小区,楼道堆物问题普遍存在,且治理难度极大。这背后,既有居民安全意识淡薄、公共意识缺失的原因,也反映出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不足。
在采访中,很多社区负责人表示,对于物业而言,缺乏执法权是清理楼道堆物的最大障碍。虽然物业可以通过张贴通知、上门劝导等方式进行管理,但当遇到业主抵触时,往往束手无策。此外,部分物业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疏忽,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楼道堆物现象,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兰玻西社区副主任王瑾说,从居民角度来看,一些居民对楼道堆物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只是占用一点公共空间,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还有部分居民存在侥幸心理,觉得火灾等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此外,一些居民确实存在物品无处存放的实际困难,在缺乏合理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将物品堆放在楼道。
社区在楼道堆物治理中也面临诸多挑战。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日常工作繁杂,难以对每个小区的楼道堆物情况进行持续、细致的监管。同时,社区在协调物业、居民和相关部门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机制,导致治理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责任编辑:任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