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ETF炼金师)
导言:在公募量化基金的持续扩展中,其独特的程序化与数量化决策特点,使其在降低人为干预的同时,迅速积累了市场规模。当前公募量化基金数量已超过500只,总规模较十年前增长逾10倍,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投资潜力。通过对投资门槛的降低及易于投资的特性,部分优质基金在中长期表现上已经超越传统被动型ETF,展现出其显著的资产配置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募量化基金的发展历程,回顾量选、指增及中性三大策略体系的起源及演变,分析每一策略爆发期的市场背景。同时,本文将提出参与公募量化基金前的三个核心要素,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特性,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投资方向。不同策略体系的筛选、优质基金表现及后续详细分析将在随后的篇章中逐步展开。
02 公募量化基金发展过程:从多因子模型初创到AI驱动
图表:公募量化基金规模变化(单位:百万元)
来源:Wind,陆浦研究院
2.1 起源萌芽阶段
公募量化基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伴随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制度的完善,量化投资在国内悄然兴起。2004年8月,光大保德信基金推出了首支公募量选产品——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应用多因子模型选股,并结合基本面与趋势因子的分析。尽管该基金自2006年起实现了正的超额收益,市场对量化策略的接受度依然不高,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
同年11月,申万菱信推出了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标志着公募量化指增的开始。该产品旨在通过量化技术追踪指数并努力实现超额收益,但由于市场对量化投资的认知不足,初期收益波动较大,基金规模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与公募基金相对谨慎的态度不同,私募量化基金在此期间却表现得更为激进。私募量化的开端可追溯到2003年,云南国际信托发行了中国龙资本市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成为国内首只投资于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2006年,深国投天马推出了国内首支阳光化量化私募产品——深国投·天马,标志着私募量化的体系化初步形成。尽管早期业绩波动较大,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是公募量化基金发展的重要节点,A股市场迎来全面牛市,公募量选市场总规模从不足50亿元迅速攀升至超过150亿元,增长幅度超过200%。然而,市场的急速扩张暴露出量化策略容量的瓶颈,随之而来的市场调整对量化策略的适应性提出了挑战。
图表:公募量选规模(右轴)与上证综指(左轴)
来源:Wind,陆浦研究院
2.2 发展摸索阶段
从2008年到2016年,公募量化基金在市场波动中迅速发展,策略与工具的演进使得量化投资逐渐成熟。2008年,随着大量华尔街专业人才的回归,量化投资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热潮。2010年,股指期货的推出为量化对冲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私募量化领域率先受益,许多百亿私募如世诚投资、九坤投资等迅速崛起,开启了私募量化的“黄金十年”。
2011年,首支公募500指增产品富国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正式上线,标志着公募指增策略的进一步发展。尽管早期收益未能显著跑赢市场,但公募市场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策略。2013年,创业板因小盘股表现亮眼,使得中性策略成为市场焦点,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2014年12月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大盘股的暴涨,使得早期的中性策略遭遇重创,公募与私募的对冲产品同样经历了大幅回撤,显示出策略在市场风格切换中存在的脆弱性。
图表:「黑天鹅事件」公募对冲市场月度绝对收益变化
来源:Wind,陆浦研究院
2015年,市场遭遇股灾,私募量化面临流动性与信用风险双重挑战,而公募市场的中性策略也因政策限制遭到阻碍。虽然2016年市场风格逐渐恢复,但公募量化基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策略设计。
图表:大小盘指数(左轴)、公募对冲规模(右轴,单位:百万元)
来源:Wind,陆浦研究院
2.3 扩张蓬勃阶段
2017年,公募量化基金迎来了新的转折点。随着A股市场的成熟,基金公司积极布局,指数增强策略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与此同时,私募量化基金通过高频交易、期权套利等策略实现了快速发展,部分百亿私募在市场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2020年,公募对冲策略的第二波崛起,市场对其低相关、低波动的特性产生了高度认可,资金规模显著提升。各大基金公司纷纷推出中性产品,以其稳健收益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但该热潮仅维持了一年,2021年起公募对冲的整体收益出现下滑,市场对中性策略的预期逐渐减弱,反映出策略同质化与因子拥挤的挑战。
图表:公募对冲市场规模(左轴)、月收益变化(右轴,单位:百万元)
来源:Wind,陆浦研究院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上一篇:织密消防屏障 保护群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