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EarlETF
最近一段时间,"多元资产配置",又成了热门话题。
或许,不是"资产配置"的拥趸多了,只是股市波动下的需求。
一方面,是万得全A 前四个月微跌1.31%,"9·24"行情之后众人期盼的A股"快牛"并未出现;
另一方面,恒生科技代表的科技股,虽然前四个月上涨了10.79%,但是冲高回落,从年内高点算起最大回撤22%,截至4 月底跌幅仍有 10%+。
相比之下,前四个月上涨了 25%,并且年内高点出现在 4 月 22 日的黄金现货,显然可爱多了。
然而,因为资产大涨就以"多元化"之名重仓杀入,不过可能是在行"投机"之实,最近的一次案例,或许是去年下半年买入美股的基民,可能承受了2月下旬迄今最大25%的回撤和迄今 10%+的跌幅。
多元资产配置,如何在中国践行,尤其是结合公募的具体情况,仍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
本文,则是几点思考:
低利率时代,REITs 的价值
站在 2025年的当下,如果说对于中美两国投资者,在践行多元资产配置下最大的不同,或许来自两者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对于一个美国投资者,现金和债券资产在美国高利率时代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资产。
但对于中国投资者,货币及债券市场,则是完全不同的局面。
目前中国30 年国债的收益率在1.8%左右。
对一个资产组合而言,债券如果不能提供收息和价格的潜在涨幅,对于整个组合的股债对冲和长期收益贡献,是双重的损伤。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 REITs,正成为一种票息和收益双重贡献的重要替代标的。
EarlETF 的老读者应该对 REITs 不陌生,尤其是在经历了2022 年至 2023年的调整之后,投资价值显现,2024 年开始表现不亚于 30年国债。这个过程中,我写过几篇推文。
对于 REITs在多元资产组合中的价值,对公募基金行业而言,还是一个新问题。有少数的 FOF类产品,还是涉猎。
年初证券时报《FOF盛行多资产策略黄金和REITs受青睐》一文对此有所提及:
中金公司研究所分析,从机构持有情况看,中欧基金、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等持有REITs规模较大,市值分别达到4646万元、3432万元和2123万元,市占率分别为42.4%、31.3%和19.4%。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 REITs均在二级市场交易,所以基金投顾产品无法涉猎,但 FOF类产品则可以买入,这也是FOF 的一大重要优势。
考虑到 2025 年前四个月,中证 REITs 全收益指数又继续上涨了9.3%,勇于涉猎REITs 的机构,显然获益匪浅。
根据中欧基金整理的数据,截至 4 月 18 日,中国的 REITs 平均分派率依然在6.08%的高水平。
当然,在经历了 2024 年迄今的累计上涨之后,REITs的选择成为一件技术活。近期,中欧基金将发行中欧积极多元配置3个月持有期ETF-FOF(A类:024021 C类:024022),精选 REITs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拟任基金经理侯丹琳表示:将围绕公允价值做网格交易;关注增量资金带来的高股息标的机会。在她看来:
市场的交易逻辑逐渐明晰,产权和经营权的各品类都将纳入投资考虑范围,最主要考虑因素是未来经济主线是复苏还是维持、哪个行业利差仍有压缩空间。总体来看,经过今年以来的上涨,许多明显低估的REITs迅速回弹并且持续上涨,现在仍然明显低估的REITs数量很少,需要精选标的。
要精选标的,对于截至 2024年末REITs第一大持仓机构的中欧基金而言,显然这块上有先发和积累优势。
黄金:价值在于分散而非投机
从只持有股票到增加债券配置形成股债组合,下一步向多元资产组合配置的进化,考虑增加黄金的持仓,无疑是重要的一步。
对于是不是该投资黄金,不同的投资者,有迥异的态度。
对黄金最不友好的统计,莫过于杰里米·西格尔那本《股市长线法宝》中对各资产的长期收益统计。从下图可以看到,自1802 年至2021 年期间,黄金的年化收益仅为0.6%,比美元好一点,但连短期债券都不如。
但这项统计,对黄金最大的不公平在于:黄金很大一段时间代表着美元的"内含价值",并非一种自由投资的资产。
黄金真正成为一种资产,始于 1971 年金本位的崩溃。
我特地计算了 1971 年以来多资产的收益对比。2024年及之前的数据来自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Aswath Damodaran (https://pages.stern.nyu.edu/~adamodar/New_Home_Page/data.html),2025年前四个月的数据则是我手工增补。
从下表可以看到,1971 年迄今的五十多年里面,S&P 500指数实现了11%的年化收益,而黄金的年化收益也达到 8.18%,胜于 10 年期美债同期的5.93%。
显然在黄金成为一种可投资资产之后,其收益率是可观的,并不是仅有收益分散的价值。
当然,该配置多少黄金,是一个需要细细思量的问题。类似布朗永久组合这样配置25%权重的,固然在过去几年中受益匪浅,但也蕴含着较大的风险。
下图是三个资产的走势和 5年滚动年化收益的对比,黄金在过去五年(2025年前四月视为整年计算)实现了 11.38%的年化收益,大幅高于8.18%的长期年化收益水平。如果注意到美股和黄金始终存在的 5年滚动年化收益的均值回归,那么显然此刻重仓黄金,甚至是投机性重仓黄金,或是一个危险的"押注"。
从中欧积极多元配置3个月持有期ETF-FOF(A类:024021 C类:024022)的基准来看,其采用了中证A500指数×70%+黄金Au99.99×5%+中债新综合指数×25%作为业绩基准,或是将黄金的持仓设定在5%左右,这可能是一个相对公允的水平。
著名的Ray Dalio All Seasons配置思路,也是将黄金仓位设置为7.5%,与之相若。
权益用好再平衡
对于一个多元资产配置组合,权益始终是重中之重。
虽然全球化投资在很多年里已经成为显学,但是放在中国的基金产业下,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毕竟,新兴市场类权益基金,在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内,并无可选的产品。至于一众发达股市基金,相似度很高,同时还存在以FOF 为载体,可投性受限的问题。
于是,对中国投资者而言,权益资产的配置,终究还是在 A股与美股之间。
从中欧积极多元配置3个月持有期ETF-FOF的基准将权益基准设定为中证A500指数×70%,或仍将是聚焦A股的思路。
截至 4 月 30 日,中证 A500的股息率是 3.35%,市盈率是 14.17倍。如果回到约翰伯格的长期收益经验公式,比较高的股息率加较低的市盈率,或有助于把握未来中证A500 的长期收益。
数据来源:Wind金融终端下图来自Meb Faber 统计的主要股市的 CAPE(以 10 年平均利润计算市盈率),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和港股均处于全球相对低估的水平。
数据来源:https://mebfaber.com/更何况,对于中欧积极多元配置3个月持有期ETF-FOF这样一个主要投资 ETF 的FOF,众多 A股的 ETF,以及A股大起大落的风格,从资产配置角度,其实提供了大量"再平衡"的机会,以及随之而来的超额机会。在此基础上,拟任基金经理侯丹琳表示,未来在ETF的持仓上,将采取"小幅的主观增强仍有可为,但杜绝大幅轮动"的态度来操作。
享受资产配置的低相关性
当然,对于一个资产配置组合,每一个资产贡献的收益,只是对资产组合贡献的一部分。
弱相关性带来的对冲效应,才是降低整个组合波动,提升持有体验的关键。
下表是 2024 年至 2025 年 4月底,几大资产月度回报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这些资产大多都处于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的水平,这意味着整个组合可以享受低相关系数降低波动率的好处。
数据来源:Wind金融终端 统计方式:2024 年至 2025 年 4 月月度涨跌幅在这个问题上,中证指数公司有一个中证多资产风险平价指数(930929.CSI)可供参考,这个发布于2017年初的指数通过优化权重配置,实现A股、债券、黄金大类资产对组合的风险贡献相同的策略。即使没有纳入美股,但从下图可以看到,其长期表现很是平稳,在实现还算不错的年化收益前提下,波动率较低,也因此缔造了极高的夏普比率。
数据来源:Wind金融终端当然,对于中欧积极多元配置3个月持有期ETF-FOF这样偏股型的 70%的 FOF 产品,波动可能会放大,但收益潜力也有望随之放大。
在如何进行权重配置上,拟任基金经理侯丹琳表示将以固定比率为主,辅以风险平价模型。
买基金,追求的是什么?
相对许多经历过 2021 年迄今A股疲弱的基民而言,都能明白收益率不是一切,持有体验或许更重要。
而这,恰恰是多元资产配置类 FOF 基金的价值所在。根据公告,中欧积极多元配置3个月持有期ETF-FOF(A类:024021 C类:024022)将于5 月 13 日至 5 月 30日发行,对这类产品有兴趣的,不妨关注。
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产品由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本基金为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风险与预期收益高于债券型基金中基金、债券型基金,高于货币型基金中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低于股票型基金中基金、股票型基金。本基金还可投资港股通标的证券,需承担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