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意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五大方面、二十条举措颇具现实针对性。比如,弘扬勇于拼搏体育精神,持续开展“班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全面记录学生身心发展、学业表现、兴趣特长、成长历程等情况,有助于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关注同伴、师生和亲子三大关系的培育和优化,有助于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全方位支持环境……直指关切,精准施策,“身心健康二十条”组成了一套兼具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组合拳。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是“民之关切”,也是“国之大者”。近些年来,首都教育系统始终将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综合改革。从推动落实“课间一刻钟”,到强化医教协同上好健康课,再到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一系列“小切口”撬动了“大健康”教育格局,为校园注入了蓬勃活力。但也要看到,当前,儿童青少年身心问题呈现低龄化、隐蔽化趋势,更好呵护中小学生,需要坚持“治未病”原则,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从教育层面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改革、评价改革,帮助每个孩子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得益于相关政策的引导,各个学校正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此番政策“上新”后,关键要对一系列安排部署抓紧抓实、落地落细。各区要将其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各中小学校要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牵头部门和任务分工,调动全员教师力量共同参与。
当然,做好这项系统工程,也呼唤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尤其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未来教育将加快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步伐。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作、整合优势资源,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孩子们“向阳而生”才能拥有坚实保障。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织牢织密身心健康防护网,让青少年沐浴阳光、茁壮成长,这是对一代人的成长负责,也将点亮城市建设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