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11日央视财经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厨师、外卖员、护工、月嫂等从业人员,每年都至少要进行一次相关传染病的筛查,并办理健康证,才可以上岗工作。但在一些地方,办理健康证的体检过程中,存在种种违规情况,例如取消内科体征检查、以指尖采血代替静脉采血等,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此外,一些劳务中介还可以为餐饮从业者提供“代检”服务。
健康证是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然而,在一些地方,证件办理在实践中漏洞百出,健康证可能已经“不健康”。从媒体调查结果来看,各地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可谓五花八门,比如体检内容“缩水”、证件“早产”、找人“代检”等,这无疑让消费者暴露在健康风险之下,同时也在侵蚀着社会信任的根基。此外,违规企业想方设法压缩办证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做法搅混了行业发展生态。
其实,类似健康证“不健康”的问题,近年来多次被媒体曝光,有关部门也及时跟进整治,但却屡禁不止。这背后原因复杂,但关键一点还在于违规成本过低,对不法分子的震慑力不足。一些医疗机构和劳务中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铤而走险,是因为即便被查处,处罚力度也不足以让他们“伤筋动骨”。
因此,要想有效治理健康证“不健康”问题,就必须在提升违规成本方面下功夫。监管部门应依法严惩取消关键检查、伪造结果的医院,依法取缔提供“代检”的劳务中介,并将劳动者“代检”获证的信息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加强协作、迅速响应,让违规者无处藏身。从长远看,有关部门需构建健康证办理信息管理系统,对体检流程、结果、发证等环节实时监控,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进行监督。
健康证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经手各方必须严肃对待,用人企业也当严格查验。唯有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查处一案,震慑一片,才能推动健康证成为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固“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