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远在千里之外的台湾花莲发生7.3级地震时,江苏一家高精尖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却因“轻微震动”突然停机。这一看似“离奇”的场景,折射出江苏作为制造业强省的特殊需求——这里不仅分布着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对震动极为敏感的企业,更承载着千万级人口的生命安全。如何将地震信息服务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江苏如何织密这张覆盖全省的“安全网”?2025年5月12日至18日,是防灾减灾宣传周。记者深入地震监测一线,揭开地震预警信息从“诞生”到“抵达”的全链条秘密。
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监控
预警信息如何诞生?全国一张网下的“融合决策”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产生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以不同速度向四周扩散。全国境内布设的1.8万余个地震观测站点,如同“神经末梢”般捕捉着这些震动信号。
江苏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工程师王琛介绍,中国地震预警网是由1.8万余个地震观测站点共同构建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大地的震动。地震发生后,距离震源最近的观测站点会先捕捉到地震波信号,处理系统对捕捉到的信号进行分析,甄别其究竟是地震信号还是干扰。随着地震波不断传播,更多观测站点捕捉到地震波信号。基于这些信息,自动化处理系统能够快速锁定地震发生位置,估算震级大小。当预警事件达到预先设定的预警级别,预警信息便会立即通过发布系统自动发出。
江苏为何“分秒必争”?高精尖产业倒逼技术升级
“去年台湾花莲地震时,江苏某企业生产线因地震影响导致生产线自动停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王琛表示,江苏不仅会受到本省及邻省的地震影响,还会受到如台湾、日本等域外地震的影响。目前,江苏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首次突破50%。针对高精尖制造业震动敏感的行业特点,江苏省地震局不断探索推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高精尖制造业等领域,提供差异化的“预警+”信息服务。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
预警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电视、广播预警年内上线
依托国家和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江苏已实现秒级地震预警,目前,已通过地震预警发布终端、“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微信小程序等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但技术团队并未止步——今年内,江苏将完成有线电视、应急广播平台等预警渠道建设。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
未来,当破坏性地震波抵达前,电视画面将弹出预警信息警报,应急广播同步播报预警倒计时,实现“最后一公里”覆盖。
从“分钟”到“秒”:一场与地震波的赛跑
预警时间的突破,源于算法与硬件的双重革新。
在江苏省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全省监测数据。技术人员演示了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当收到微信地震预警信息时,通常会看见倒计时、震中距离、预警震级、预估烈度及避险提示等内容。震级衡量地震大小,地震烈度衡量不同地点受到地震影响的程度。同一场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往往不一样,一般来说,距离发生地震的断层越近的地方烈度越大。2024年9月18日20时8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30秒后地震波到达”,在江苏南京的市民,当即通过"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微信小程序收到了“预估烈度2度,有感,请勿惊慌”的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页面
目前,江苏省已部署近300台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主要安装在政府和有关部门,50余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医院、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燃气企业等。可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声光警报,为社会公众争取逃生避险时间。作为全国首批上线公测的微信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平台之一,“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微信小程序于去年7月开始为公众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目前用户数近30万。公众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小程序或扫描二维码,设置关注地点,接收微信预警信息。
从1.8万个观测站点的“神经感知”,到江苏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智慧中转”,再到江苏不断拓展的预警信息服务渠道,一张守护8526万江苏人的安全网正越织越密。正如一位高精尖企业负责人所言:“过去我们担心地震,现在更相信科技——哪怕震动来自千里之外,预警也能让我们从容应对。”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