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赤峰市是底蕴深厚的文物大市,遗址遗迹等文物资源富集。截至目前,赤峰市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已全部复查完毕,共计7340处,复查率100%。新发现遗址遗迹269处(不包含长城),文物大市的文物地图被再次更新。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共8种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发现与命名,让赤峰成为全国以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赤峰全市共有文物遗址遗迹7340处,四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占内蒙古全区文物资源总量的1/3以上。历代长城1054公里,约占内蒙古自治区长城总长度的1/7。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处,博物馆22家。
“四普”启动以来,为了提高赤峰全市文物普查人员专业技能,顺利完成普查任务,赤峰市承办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业务骨干东部片区培训班,随后又举办赤峰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业务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150人次。
普查队员实地调查。
2024年4月26日开始,赤峰市全面转入普查实地调查阶段,12个旗县区,共组建了41支普查队伍,161人投入一线。田野普查是“四普”的重中之重,普查队员要穿行于乡间田野、高山荒林、城镇街道,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摸清文物资源“家底”。队员们在实地调查中,需要仔细比对、多方打听,从一个个久远的线索中抽丝剥茧确定文物真实性、可靠性。松山区四普工作队队长黄莉说:“田野调查最怕的是遇到极端天气,野外没有遮挡,调查起来困难翻倍。”
调查虽然辛苦,但是发现新文物会让队员们开心不已。在对平庄镇马蹄营子村一处侵华日军军事设施旧址复核过程中,赤峰市元宝山区的文物普查队员王力清在与当地村民交谈时,得知村民家的田间有一块“土包”,影响了日常耕作。
起初队员们并未在意这个小插曲,可随着复核工作的不断推进,村民这句随口抱怨,让王力清上了心。“随着调查深入,我逐渐琢磨起这个‘土包’的形状和旧址部分建筑可能有联系,于是当即折返,找到老乡前往田间。”
仔细调查。
经探查,这个“土包”约有半人多高,顶部被厚厚的泥土覆盖,周边偶有杂草,将泥土清除之后水泥露出,“土包”露出真容,原来这是一处圆形中间带有方孔的防御工事。由此,侵华日军军事设施旧址的相关建筑又多了一处半藏在地下的圆形工事。这一新发现极大振奋了普查队员们。 “以前普查时,更多的是用眼睛看、用手摸、用笔记。”前辈队员这样描述过去的普查。
当时交通极为不便,更缺乏科技手段,“一普”时,普查队员就是沿着河流两岸走,调查和生活异常艰苦。“一普”从1956年开始,1962年方才完成,“二普”于1981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89年。
曾经的普查虽然耗时漫长,但详实的记录为考古发掘打下了坚实基础。工作队先后发掘了松山区夏家店遗址、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宁城县南山根夏家店上层文化墓地、红山区蜘蛛山遗址、巴林左旗富河沟门富河文化遗址、金龟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南杨家营子鲜卑墓地等。
普查队员寻找文物踪迹。
经过这些发掘,确定了两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和两种青铜时代文化。两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即富河文化和红山文化;两种青铜时代文化,即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这是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认识的一次新的飞跃。
如今,在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下,数字化手段的大量运用,支撑起“四普”文物数字化信息库的构建。
本次普查中,一系列新手段、新技术的应用为工作带来了极大助力。无人机航拍、GPS点位、手持终端、创意数位板、奥维互动地图等高科技应用,对广阔的山地、丘陵等区域进行宏观扫描,快速获取大面积地形地貌和潜在文物点的影像资料,实现了现场数据实时采集、上传和分析,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提高了普查效率,使以往难以到达的区域也能被纳入普查范围。
巴林左旗、喀喇沁旗还聘请第三方测绘公司,使用全站仪、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RTK)、无人机等设备完成航拍影像信息采集、文物空间矢量数据采集、文物本体和建控地带边界测绘等工作,让文物普查更精准、更高效。 “虽然普查的手段变了,但是我们对于文物的保护之心和敬畏之心没有改变。”黄莉这样说道。 除了“科技和狠活”,赤峰市还邀请中科院、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赤峰学院等机构、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赤峰四普工作专家组。专家组先后深入敖汉、宁城、元宝山、林西等旗县区开展技术督导28次,帮助各地解决实际问题,让赤峰市的“四普”工作开展得更加高效、精准。 赤峰市的“四普”已经进入新阶段,文物普查队员们正在认真梳理调查成果,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这片承载着8种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土地上,关于“四普”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冯雪玉 孙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