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委党校 郑玲玲 金小雷
黄冈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为“将军故里 红军摇篮”,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域大文旅背景下,研究如何深度挖掘黄冈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推动黄冈文旅产业向好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
一、黄冈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优势
资源禀赋丰富厚重。黄冈所处的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有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壮丽的历史篇章,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支红军主力,还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陈潭秋、董必武、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以及王树声、陈锡联、韩先楚、陈再道、秦基伟等200多位共和国将帅。在革命战争年代,黄冈共有44万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5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红色历史特色鲜明。一是时间跨度长。从1927年黄麻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大别山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1927年爆发的黄麻起义打响了长江以北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二是红色素材多。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留下了永垂不朽的革命遗址遗迹,孕育出黄冈地域内名人多、将军多、烈士多的特色资源。三是红色氛围浓。主要表现为经典文艺多、红色故事多,且影响均较大,如《黄安谣》《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东路花鼓戏《麻乡约》《江姐》、大型原创音乐剧《红安回响》等经典文艺作品。
文化传承基础坚实。一方面,黄冈红色革命留下了大量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红色景观,其中主要革命遗址有“中华苏维埃所在地遗址、红安七里坪长胜街革命遗址群、乘马会馆”等,主要纪念陵园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黄冈烈士陵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等,主要名人故居有“黄州陈潭秋故居、红安李先念故居”等,主要纪念场馆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董必武纪念馆、红安黄麻起义和英山红二十八军诞生地纪念碑”等。另一方面,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黄冈共发现近现代遗址遗迹1017处。其中,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国家级3处、省级24处、市县级126处。国务院颁布的《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规划发展纲要》将黄冈大别山列为“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将红安、麻城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红安、麻城、罗田、英山4处革命烈士陵园列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
红色精神熠熠生辉。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英雄黄冈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坚守信念 紧跟党走 顾全大局 团结奋斗 勇当前锋 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加强理想信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红色旅游、进行红色教育的红色资源富矿。
二、黄冈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挖掘不够。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进行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一些著名的革命老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通过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等,已经形成红色文化产业。而我市有的地方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挖掘方面力度不大,还未将这些资源变成可感可用的文化产业品牌。
红色文化产业方面的资源整合不够。我市红色旅游资源虽丰富,但散布在各县市,因缺乏整体运作,使得许多红色景点各自发展,未形成资源共享,产业化程度不高,特色不明显。许多县市都建有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但总体处于规模小、知名度低的状态,还存在布展陈旧、设备落后等问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
红色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挖掘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1月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大别山最早最有影响的武装斗争“黄麻起义”发生在黄冈,大别山的建党建军与黄冈密不可分,但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还不深入。
三、黄冈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坚持全市一盘棋,构建红色文旅新格局。一是摸清资源底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都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推进黄冈红色资源开发利用,首先要摸清家底并整合市域内红色资源,建立黄冈大别山红色基因库。二是做好整体规划。在整合市域内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一线串珠 多点支撑”的思路,构建以“大别山红色旅游走廊”为核心,串联红安、麻城、罗田等地的红色景点,形成“一核多点”的红色旅游网络。三是推进品牌打造。推出“铁血红安”“大别山精神溯源地”等IP,并结合“黄麻起义”“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等革命历史事件策划主题线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让资源变成产业。
推进区域一体化,构建大别山红色文旅圈。一是加强协作联合,统一规划。鄂豫皖三省六市间强化沟通与资源共享,建立大别山红色旅游合作开发机制,整合大别山区域内红色资源,使其连线成网,构建环大别山红色文旅圈。二是夯实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完善大别山红色景点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智慧旅游交通系统,提升景区间旅游专线通达性。建设标准化游客中心、红色主题酒店等设施,开发实用小程序,提升配套服务。三是构建主题线路,串联资源。设计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一核多线”布局,积极融入全国红色旅游网络。同时,加强鄂豫皖三省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并以此为抓手,引导主题线路的开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红色文化体验感。一是科技赋能。运用VR/AR等技术还原黄麻起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展馆,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二是场景活化。开发“红色剧本”“重走红军路”等体验项目,开展听红军歌、走红军路、吃红军饭,请革命当事人现场说法等活动,增强红色旅游的趣味性。三是多元呈现。发展具有黄冈元素的影视制作、出版印刷、动漫创意及网络传媒等产业,提高呈现方式的科技含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延伸红色经济产业链。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围绕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培训全链条多方发力,搞好配套和服务,形成红色经济产业链。同时,推进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名人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增强红色旅游的竞争力。二是加强宣传推介。在打造富有黄冈特色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黄冈特色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整体包装和宣传,为黄冈红色旅游发展加分。三是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一所集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和红色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专业机构,并以此为阵地,塑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人才队伍,对黄冈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为产业发展赋能。
原标题:全域大文旅背景下黄冈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黄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