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静安区的老龄化程度在全市位居前列。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动员各单位、各部门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
2011年,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工作人员在入户调查中发现,法律服务是老年人最急需的服务,也是为老服务中的工作盲点。为此,共和新路街道及时推出“银发盾牌”法律援助公益项目,并交由上海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实施。10余年来,项目团队摸索出一套优质高效的工作方法,创新打造了“社工+律师+志愿者”的运行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实践经验,让辖区内老年人不再为法律问题而忧。
为老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
——记上海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银发盾牌”法律援助公益项目
▲2021年12月,“银发盾牌”项目组向社区老年人发放宣传手册、社区普法读本等,提升老年人法律意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实施“银发盾牌”法律援助公益项目的初衷。据上海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主任黄慧介绍,自2011年启动至今,“银发盾牌”项目已累计为2万余名老年人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援助服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为老年人挽回经济损失870万元。如今,“银发盾牌”项目已然成为守护老年人的一道坚实法律屏障,让辖区内老年人不再为法律问题而担忧。
法律服务是社区为老服务的工作盲点
上海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静安区的老龄化程度在全市位居前列。在此背景下,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成为静安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011年,时任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顾建华率队开展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工作,深入了解辖区老年人在助餐、助残、陪护、精神慰藉、紧急援助、健康医疗等方面的服务需求。通过走访发现,法律服务是老年人需求最为迫切,但却未得到充分重视、关注和满足的事项,属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工作盲点。
“调研结果显示,在共和新路街道,70%以上老年人存在赡养、维权、房产分割、财产继承、遗嘱书写和诉状撰写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近百名老年人存在家庭财产、房屋产权继承等纠纷。顾建华主任和我们商量,一定要想办法将公益法律服务送到老人的‘家门口’。”黄慧向记者说道。
一个好点子能变成现实并不容易。由于法律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高,“银发盾牌”创始团队多次前往闸北区人民法院(现静安区人民法院)寻求帮助。区法院有关负责人被志愿者的执着精神所打动,同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承诺派法官参与每个月一次的社区法律咨询活动。
咨询流动驿站”正式挂牌,旨在解决辖区内老年人的法律问题。2013年7月,街道为这项法律援助公益项目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银发盾牌”。2017年,共和新路街道推动成立上海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并将“银发盾牌”项目移交给服务社。项目的核心团队也随之加入服务社,有力保障了项目运行的质量和连续性。
10多年来,静安区人民法院始终是“银发盾牌”项目的坚定追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2011年11月,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负责人为“共和新路街道老年法律咨询流动驿站”揭牌;2017年6月,区法院“小法槌”志愿者服务队与项目组签署共建协议;2019年12月,区法院老年审判庭与项目组签约。随着双方合作不断深化,社区老年人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
“学以致用是每一位法官的职业理想。‘银发盾牌’项目给我们提供了深入群众、了解需求、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也能丰富自身的办案经验,很多年轻法官都在项目中得到了成长。”静安区人民法院法官莫庆娣表示。
截至目前,“银发盾牌”项目累计覆盖26个社区,拥有30余名核心志愿者,接听来电、接待来访者共计5000余人次,参与解决500余起法律援助案件,惠及2万余名老年人,收到锦旗70余面。
▲2023年6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走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多样化服务浇铸成“法律之盾”
针对老年人常见的法律问题,“银发盾牌”项目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法律服务活动,浇铸成一面守护老年人安全的“法律之盾”。这些活动主要分为法律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三类,通过讲座、个案帮扶、法律咨询流动驿站、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室等方式开展。
在法律大讲堂上,服务社让社区人演社区事,邀请居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演赡养纠纷、房产继承等案例,引得台下老人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沉思不语。法律知识“活”了,老年人受益了。这样的大型普法活动每年都会举办3场。
莫庆娣法官是“银发盾牌”项目的铁杆志愿者。据她回忆,有一位老人不懂立遗嘱、办公证,孩子们为了争夺房产差点引发家庭“大战”。幸运的是,老人在参加法律大讲堂后,深刻认识到提前处置财产的重要意义,主动找到服务社办理了相关手续。最终,子女们对处理结果十分满意,一家人又能围坐在一起热闹过年了。这一成功案例在社区中口口相传,吸引了其他社区的老人纷纷赶来“蹭课”,他们都表示在大讲堂中收获满满,对法律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周三上午,社区里的法律咨询流动驿站门口总是排起长队。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走进社区,为老年人答疑解惑,“零距离”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
针对复杂的法律纠纷,“银发盾牌”项目组派专人提供“一对一”帮扶。20世纪50年代,失独老人张红梅到青海山区支教,1977年由于身体原因回到上海,之后办理了退休手续,当时退休证职务一栏填写为“老师”。然而,在后来事业单位整顿期间,由于人事档案丢失,她的职务被错误地改为“清洁工”,这导致她的退休金和福利待遇与教师身份相差甚远。张红梅多次联系有关单位试图纠正这一错误,但都无功而返,长期的奔波和焦虑让她积劳成疾、生了一场重病。项目组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志愿者贺顺康负责这个维权案件。贺顺康几经辗转,终于在青海找到了张红梅遗落的档案。随后,他又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协调,最终成功更正了张红梅的职务信息。当张红梅拿到恢复教师身份的证明和退休金补发差额时,激动得哭了很久。
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隐私,针对一些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案件,2015年6月,服务社与上海李东方律师事务所(现上海东承志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了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室,并将办公室设在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每周四上午9点至11点,李东方律师都会准时来到工作室,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维权服务,10余年来风雨无阻。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累计帮助了200多位老人。
2021年,80岁的李大爷因为再婚,与子女在房产归属问题上对簿公堂。志愿者夏黎辉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李东方律师为他们拟定一份家庭协议,最终一家人达成和解。
“老人不懂法律,来工作室咨询时,眼神中总是充满无助。我愿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的幸福晚年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李东方说。
“银发盾牌”项目负责人黄月华始终将老年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为了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项目的服务,她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刊登在《上海老年报》上,陆续接到来自全市老年人的咨询电话。普陀区的陈阿姨花费1.1万元买了一台料理机,商家承诺送货上门,但之后便没了下文。黄月华接到电话后,立刻行动起来,通过静安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向市里上报情况。经市消保委跨区协调,用了不到两天时间,料理机就送到了陈阿姨家里。
此外,服务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热点话题,制作了宣传手册、社区普法读本等,在重阳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时间节点向老年人发放,提升老年人法律意识,目前已累计发放1万余份。
▲2023年8月,“银发盾牌”项目实施10周年之际,各方分享项目案例组织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三驾马车”守护法援项目行稳致远
经过10余年发展,“银发盾牌”项目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华丽蝶变。项目团队摸索出一套优质高效的工作方法,创新打造了“社工+律师+志愿者”的运行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实践经验。如今,“银发盾牌”已然成为静安区乃至上海市的知名法律援助品牌项目。
社工、律师和志愿者犹如“三驾马车”,推动“银发盾牌”项目行稳致远。社工抓统筹、律师抓专业、志愿者抓落实,三者为“银发盾牌”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服务社拥有2名中级社工师,负责“银发盾牌”项目的统筹工作。他们将专业的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等方法融入法律服务,极大提升了项目运行的专业水平。比如,社工在跟踪失独老人个案时,会积极联动心理专家、社区医院医生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成功避免了很多潜在法律纠纷的发生。
为确保项目运行的权威性,服务社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静安区人民法院、静安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共和新路街道司法所等专业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银发盾牌”项目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支撑。“银发盾牌”项目每年平均处理复杂案件50余起,专业力量的加入让老年人维权更有底气。
2021年6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与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签订了《关于共同做好社区公益服务“银发盾牌”项目的若干意见》;同年8月,检察院“检察蓝精灵”志愿服务队与“银发盾牌”项目组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每个月至少派一次检察官深入社区,定点、定时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并为志愿者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几年来,检察官累计参与活动130余场次,解答了继承、房产、动迁、理财等诸多常见法律问题,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参与‘银发盾牌’项目非常有意义,一方面,让检察官深入基层,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把群众的‘金点子’化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讲座、以案释法、情景剧、微电影等形式,让老年人能够了解更多真实案例,提高反诈意识和维权意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季庆说。
同样在2021年,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乔法官工作室”与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办理法律咨询流动驿站承接的咨询案件。工作室负责人乔蓓华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模范法官,他说:“法官不是官,是法的执行者。法官要下基层、进社区,用法律知识武装老年人的头脑,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银发盾牌”项目团队中,有80%的成员是志愿者,主要来自辖区内的退休居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为项目注入了不竭动力。
工程师章成光退休后主动担任“银发盾牌”项目的新闻宣传员,10余年来,他撰写了8本厚厚的民情日记,生动记录了项目成长发展的全过程;退休教师夏黎辉善于沟通,成功化解了数不清的家庭矛盾;社区干部鄂萍经过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培训后,已经能独立指导老人填写诉讼材料。
在“银发盾牌”项目的所有影像资料中,朱兆宝的身影很少出现,因为他总是默默地站在镜头背后,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瞬间。为确保每一份代书遗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朱兆宝总是随叫随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使命必达”。有一天凌晨,一位老人病情急剧恶化,情况十分危急。朱兆宝接到通知后,迅速爬出被窝,带上摄像机赶到现场,及时录下了老人的临终遗言。
共和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黄翔说:“‘银发盾牌’项目真心为老年人服务,同时也在化解基层矛盾、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银发盾牌”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荣获“上海市创新性公益项目”“上海市群众最喜爱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上海市老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静安区第二届最佳实践公益品牌项目奖”等荣誉称号。“银发盾牌”项目帮助老年人解决法律难题,化解家庭纠纷矛盾,为老年人安享晚年、乐享晚年贡献了力量。
评论
专业支撑让公益有心更有力
赵宇新
在实践中解决服务盲点,就是社会组织创新的亮点。上海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的“银发盾牌”法律援助公益项目,10余年如一日,凭借专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整合辖区资源精准做好为老服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最迫切的法律服务需求,填补了当地社会组织为老服务的工作空白,也为其他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性创新服务提供了有益借鉴。
链接专业资源,汇聚服务力量。法律工作具有高度专业化特点,作为法律援助公益项目,“银发盾牌”项目要求参与者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为老年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此,项目组与市、区两级法院和检察院、街道司法所及辖区内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法律专家的加入,为“银发盾牌”项目提供了可持续的专业资源,无论是法律咨询、援助还是诉讼、仲裁,老年人都能获得专业团队的支持。
扎实开展培训,编织服务纽带。在法律援助服务中,除了法律专业人才之外,志愿者是重要的辅助力量,占“银发盾牌”项目团队人数的80%。项目组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开展培训,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志愿者的法律素养,培养出一批“草根”法律达人。这些志愿者成为老年人和专业机构之间的纽带,在社区中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成为守护老年群体权益的重要力量。
突出学用结合,提升服务质量。围绕老年人常见的法律问题,“银发盾牌”项目通过周期性服务、主题活动、个案帮扶等多种形式,提供从法律宣传、咨询到援助的“一条龙”服务,具体包括法律咨询流动驿站、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室、法律大讲堂、个案服务、志愿者培训以及“法进社区”普法宣传活动等特色服务,为老年人量身打造学法、懂法、用法的综合平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银发盾牌”项目以专业支撑提升公益效能,创新打造了“社工+律师+志愿者”的运行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帮助老年群体找到解决法律问题的有效途径,浇铸成一面守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之盾”。
案例项目
拿回阔别8年的房产证
1998年,胡明(化名)夫妇在上海市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买房入住后,认识了同社区的赵刚(化名)。其后,赵刚不断向胡明借钱,借款金额越来越大,到了还不上的程度。赵刚想出一个主意:通过虚拟房产交易,将胡明夫妇房产变更到自己名下,他从单位套取出住房公积金还钱,再将房产证改回胡明。在第一次操作成功后,赵刚故技重施,只是这次房产证改到了他朋友李奎名下。房子没了,胡明夫妇彻底慌了。
经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引荐,“银发盾牌”项目组为胡明夫妇成立了维权团队,由律师、法官和志愿者组成。维权团队先后参加法院庭审4次、跑房产交易中心10余次,往返闸北区人民法院(现静安区人民法院)、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社区居委会等地不计其数。
2015年8月14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胡明夫妇拥有房屋所有权。但由于打官司期间,房屋保全失败,李奎将这套房屋抵押借了45万元高利贷,贷款期限到2020年。涉及抵押贷款的房屋,需要结清贷款才能过户,胡明夫妇虽然赢了官司,可还是拿不回房产证。
事情在2018年出现转机,国家严厉打击“套路贷”。2020年,团队再一次向法院提起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之诉。法院经审查发现涉案人员李奎曾因涉嫌“套路贷”被刑事立案,最终判定抵押无效,解封了房屋。2021年6月25日,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出执行裁定书。胡明夫妇终于拿回阔别8年的房产证。
7户业主免于网络曝光
上海市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某社区有7户业主以物业公司不作为、服务不到位为由拒交物业费,被物业公司告上法院。通常情况下,法院作出判决书的案件会被发布到网上。这样,案件当事人的隐私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曝光,会给个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物业公司掌握的证据比较充分,胜诉可能性极大。面对此种情况,静安区人民法院积极发挥“银发盾牌”项目作用,希望项目组赶在法官审判执行前,做通7户业主工作,动员大家足额交纳物业费。如果调解成功,物业公司将撤回起诉,业主也将免于曝光,达到“双赢”目的。
为了不让欠费业主名字在网上曝光,“银发盾牌”项目组派出志愿者,一家一家上门耐心倾听业主倾诉,为业主分析案情,介绍败诉的潜在隐患,说理释法,积极化解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
其中有一位业主坚持认为“屋漏未制止,故不付款”。志愿者先后4次上门做工作,有2次吃了“闭门羹”、2次谈不拢。后来,志愿者到物业公司取证,了解到该业主的房屋存在漏雨情况,已在2012年4月修缮完毕,修缮面积为37平方米,费用为1700余元,手续齐全。志愿者带着一整套材料的复印件,第5次上门调解,业主终于同意付清欠款。
仅用几天时间,7户业主的欠费问题都解决了,居民和物业公司都称赞“银发盾牌”项目组和法院为民办实事。(本报记者 赵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