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二胡的弓弦在直播间划出《铁血丹心》的激昂旋律,两位新派民乐手相视一笑,带着大家一起“快乐摇摆”起来……屏幕右上角,赫然标注的"在线观众3万"见证着民族乐器在数字时代的破圈。作为全网热门的双人二胡直播组合,马云飞与杨力将专业院团的演奏功底转化为直播间里的艺术创新,让很多人打破刻板印象重新认识了二胡。
马云飞(右)与杨力在抖音直播间
“二饼胡拉”是马云飞的抖音名,他的职业主线是二胡大厂调音师,同时兼职网络“大V”主播。截至目前,“二饼胡拉”在抖音平台共发布作品270个,拥有粉丝506万,累计获赞3152万。“二饼胡拉”的直播间里时常充满欢声笑语,流行、摇滚、电音……二胡的多样性演绎诠释了民乐的可能性。
给自己起名“胡拉”的马云飞其实是一位功底扎实的民乐人,他小学五年级学琴,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广东民族乐团工作。对很多民乐人而言,学琴、练琴、加入专业院团、参与各类演出,是最常见的发展路径。马云飞23岁时就已随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而让他登上更广阔舞台的是互联网直播。
2018年,马云飞尝试直播,开始时直播间只有三四百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抖音直播上线了优质主播激励计划,鼓励民乐专业人士开启直播。他邀请了好友杨力作为直播间的搭档。两人完全没想到,双人直播的第一天,在线观众就超过了1000人,第四天破了5000,第六天过万。直播间逐渐热闹起来,开始被更多人看到,但马云飞明白不能只靠热闹取胜,而要坚持内容破圈。在选曲上他“两头兼顾”,既照顾二胡原有的中老年受众的观赏习惯,比如《咱们工人有力量》《我爱你塞北的雪》;也力求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比如在年轻人中传唱度很高的《青花》、改编后的京剧传统剧目《武家坡》。
马云飞经常演绎具有时代记忆的经典曲目,为了让这些经典旋律更具有现代吸引力,他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尝试改编成DJ版本,以节奏感更强的方式呈现,从而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除了选曲,马云飞在编排上也加入了一些独特的创意。比如《铁血丹心》是一首经典歌曲,为了诠释出新意,马云飞在演奏中扮演了一个细腻温柔的女子,而娇小的杨力则呈现了豪放刚毅的男子形象,角色设计形成了强烈反差。
很多人觉得直播的成功靠的是“爆红”,但马云飞不这么看,“没有什么一夜爆红的奇迹,对我们来说更看重稳定、持续的内容积累。每一场直播前的选曲、排练,甚至妆造、互动设计,我们都反复琢磨。”在马云飞看来,在直播间拉二胡不只是“演奏”,而是在进行创作。“我们的伴奏不是网上随便找的,而是专门定制的,内容设计借鉴了广场舞、舞台剧、直播互动等多种文化表达方式,希望让民族音乐与直播的表达逻辑有机结合,让观众真正看进去、听进去。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创新、用心创作,自然能收获直播间的喝彩与掌声。”
网络直播彻底改变了马云飞对职业价值的理解。“对我们来说,直播是一次重新定义职业的机会,不是职业转换,而是价值进阶。过去我们或许只是台下默默练琴的民乐人,通过直播我们拓展了职业边界,实现了从民乐人到主播的转变,用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记者手记:从二胡直播走红看传统艺术的当代突围
马云飞和杨力的直播打破了传统舞台的时空限制,将二胡演奏从剧场、音乐厅搬进千家万户的屏幕,以零门槛的形式让民乐触达百万级受众,降低了艺术欣赏的成本,还借助算法推荐精准连接兴趣群体,形成圈层扩散效应。
传统二胡常被视为“悲情”符号,但马云飞和杨力通过内容创新消解了这种刻板印象。他们演奏《二泉映月》等二胡名曲,又用二胡模仿网络热梗,甚至用琴弦演绎“对话”效果,将乐器变为“会说话”的艺术工具,严肃性与娱乐性并存的策略,呼应了Z世代对国潮文化的需求——既渴望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马云飞从乐团辞职后也曾一度感到专业在现实面前“无用武之地”,而他利用网络直播成功走红,核心在于以开放姿态拥抱媒介变革,以创新表达激活文化基因,在“破圈”与“守正”之间找到了平衡,这也是传统艺术实现当代生长的重要路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赛场竞技展风采 共绘团结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