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消费日报网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自行车协会九届十四次理事长会议上,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2024年度及2025年第一季度行业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自行车行业整体运行保持平稳,在外贸布局提质增效的同时,消费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多项数据和趋势显示,中国自行车消费市场正从过去以“销量导向”为主,逐步转向以“结构优化、品质升级、智能体验”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
□ 本报记者 史晓菲
中高端自行车热度回落
市场理性回归
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文玉介绍,2024年上半年,中高端运动型自行车销售受“骑行热”带动大幅上涨,自主品牌中高端产品销售增长超20%。然而,从2024年8月起,消费需求逐步降温,进入2025年后市场趋于理性。
面对库存高企和需求减弱的压力,不少品牌被迫降价促销消化库存。这一现象导致部分企业利润被严重压缩,行业盈利能力在高端板块呈现明显分化。
消费者对品牌、配置和服务的关注度提升明显,未来高端市场将不再单靠性能拉动,而更多依赖“品牌价值+用户体验+社群文化”三重驱动,这也使“骑行+健身”“骑行+社交”“骑行+旅游”等融合消费场景不断发展。行业数据显示,竞赛型、山地型、自行组装型等多样化品类需求稳定增长。
电动自行车产量强劲增长
智能化与安全成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板块成为2025年消费市场中最亮眼的增长极。一方面,《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全面实施,推动市场向安全、合规方向加速转型;另一方面,“以旧换新”政策在多个省市落地,极大释放了更新换代需求。
郭文玉说,2024年,电动自行车产量虽因行业标准调整同比下降15.6%,但2025年一季度在新政带动下反弹迅猛,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增长38.5%,增速较快。
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成为电动自行车消费的重要增量空间。相比一、二线城市的“休闲+运动”需求,低线市场更注重“通勤+实用”功能,如短途代步、载人载货、配送用车等。
专家认为,企业可通过本地化设计、模块化组合、社区运营等方式精准服务下沉用户,构建区域化消费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中高端智能电动自行车占比持续上升,已达19.1%,智能化、时尚化的产品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具备智能定位、防盗系统、APP互联、便携折叠等配置的产品,安全性、智能化和个性设计成为新一轮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同样,国际品牌在加快布局我国市场时,也瞄准了消费升级。2024年,多个国际高端品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竞赛型进口自行车数量同比增长12.5%。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设立专卖门店、提供定制服务、打造骑行文化社区,已成为外资品牌提升认知度的主要策略。
与此同时,本土品牌虽在供应链、渠道、交付能力上具备一定优势,但普遍存在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创新滞后等问题。业内预计,2025年国内企业将通过引入设计人才、打造智能化系统、发展骑行社群等多维手段,提升中高端品牌竞争力。
出口筑底企稳
新兴市场成增长支点
2024年,中国自行车出口4781.4万辆,同比增长20.7%;出口额26.64亿美元,同比增长3.7%,成功实现“量价齐升”。电动自行车出口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出口量达467.2万辆,同比增长12%;据不完全统计,出口额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6%。
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长势头,自行车出口1266.3万辆,同比增长15.5%,其中,对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的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89.8%和117.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增长18.7%,对中亚地区增长32.2%,均创历史新高;零部件出口额达到8.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轮圈、辐条、脚蹬等核心零部件出口额增幅超过30%,结构优化显著。
中国自行车协会指出,随着欧美市场库存周期进入尾声,东南亚、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我国自行车行业出口复苏的主要引擎。
外贸提质增效应对挑战
“核心供给地位”保持稳定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自行车行业通过“市场多元化”战略有效对冲传统市场波动风险。郭文玉介绍,尽管2025年一季度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7.1%,但通过开拓东盟、俄罗斯、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市场,中国企业迅速调整出口结构,实现整体出口正增长。
与此同时,英国正式取消对中国产非折叠电动自行车的“双反”关税,打开了中国自行车行业通往欧洲市场的新通道,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突破口。随着欧洲各国对绿色出行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国高质量电动自行车在欧洲市场的接受度快速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地区作为制造“外溢”新高地,也带动了本地配套需求激增。中国对东盟零部件出口额同比增长44.4%,表明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供给地位”仍保持稳定。
双循环引领产业转型
出口与内需“协同共振”
随着中高端产能持续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不仅传统低价通勤型自行车出口稳定增长,具备高附加值的电动、智能、运动类产品出口占比也逐年攀升。同时,国内品牌借助OEM/ODM模式逐步向OBM(自主品牌)模式转型,在中东、东南亚、南美等地积极布局线下渠道和品牌推广。
此外,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正推动出口质量标准同步升级,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海外认证、环保设计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自行车协会预测,2025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出口有望实现10%以上稳健增长,出口额再创新高。
中国自行车行业正迈入全球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双碳”战略、“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和全球绿色出行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内外需求形成“协同共振”。
2025年是关键转折之年,中国自行车出口市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消费市场将从“追求热度”向“追求品质”进化。随着政策支持、产品创新和全球布局的加快推进,整个行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实现从“产量大国”向“品牌强国”的飞跃。
链 接
去年我国自行车行业总产量近1亿辆
近日,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自行车行业总产量9953.7万辆,同比增长0.4%,全年生产实现了平稳增长。其中,自行车外贸出口实现筑底企稳,为全年产量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产量达到5702.5万辆,同比增长16.8%;电动自行车全年产量有所回调,产量为4251.2万辆,同比下降15.6%。
去年,我国自行车行业营业收入约307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利润124.6亿元,同比下降6.8%;行业营收利润率保持在4.1%,较上年同期略降0.2个百分点,行业盈利能力基本保持平稳。从细分领域表现来看,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利润同比增长25.5%和31.9%,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营收保持了微增,利润指标受市场竞争加剧和锂电池成本升高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了12.9%。
2024年,我国自行车出口4781.4万辆,同比增长20.7%;出口额26.64亿美元,同比增长3.7%。零部件全年出口额为32.85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1.9%,但较上年降幅收窄32个百分点,呈现显著回升态势。据行业调查统计,电动自行车出口量467.2万辆,同比增长12%;出口额据不完全统计约21亿美元,同比增长6%,出口量和出口额均比上年有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