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医药报
科学面对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有自伤企图或行为。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理论认为,大脑中神经传导递质的失衡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下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浓度得以维持,从而确保神经递质能更有效地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增强神经信号的传递效率,进而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认知功能和躯体症状,缓解抑郁症带来的痛苦。
抗抑郁药分类
常见抗抑郁药按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七类。①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②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NPIs):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③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安非他酮等。④5-HT2A受体拮抗剂及5-HT再摄取抑制剂(SARIs):曲唑酮、奈法唑酮等。⑤ 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米氮平等。⑥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RMAOI):吗氯贝胺等。⑦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
患者用药应谨遵医嘱,经过临床医生的诊断来确定适合的药物类型,系统科学服药,切不可盲目服用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服用抗抑郁药常见误区
抑郁症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药物治疗贯穿抑郁症治疗的全过程,效果肯定。但许多抑郁症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用药禁忌,以致病情反复,影响健康。
缺乏耐心,求愈心切 疾病的发生和转归有一定的自然规律,而且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服用后,最快的起效时间至少需要两个星期,有些患者需要三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治疗抑郁症要有耐心,当开始药物治疗后没有感到症状缓解时,患者不要气馁,应多跟医生沟通。
擅自减量,频繁换药 有些患者因担心服药后人会发胖或者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擅自将剂量减小,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要想充分发挥抗抑郁药作用,达到良好效果,保证药物使用剂量十分重要。在短时期内频繁更换医生、调换药物并非良策,合理用药、规范治疗才能收获理想疗效。
依从性差,擅自停药 有些抑郁症患者因为无法耐受频繁的不良反应或药物疗效不足而依从性差,无法坚持服药;也有些患者因为病情好转而忽视了抗抑郁药的维持治疗,未经咨询医生便擅自停止用药,导致病情反复和病程延长,甚至导致抑郁症病情的突然恶化。实际上,患者如果谨遵医嘱,坚持服药,足量足疗程治疗,病情复发率很低。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柯俊主编的《中国居民用药安全指导(科普版)》)
上一篇:馆陶县: 交友联谊搭“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