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张班长,红外测温完毕,电缆线路一切正常!”近日,位于北辰区的220千伏延吉道电缆隧道里激起阵阵金属质感的回响。张华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安全帽上的头灯扫过幽暗的电缆夹层:“把环境温度数据记录下来,回去与往年数据对比分析一下。”地下16米深处,回荡着扳手与电缆支架碰撞的清脆声响,仿佛提前敲响了夏季用电高峰的战鼓。
在这个深埋地下的“能源动脉”里,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国网天津电缆公司电缆运检第四中心运检四班班长张华,正带着同事们像外科医生般检查电缆运行状态。他们时而俯身检查身旁的电缆夹具,时而仰头检查隧道接缝渗水情况。
“您看这些电缆线路,就好像一条条大动脉,支撑着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而我们的工作就像给城市做‘心电图’。”张华介绍,“考虑到‘五一’后气温攀升,电网负荷会增长很快,为迎峰度夏,我们提前对电缆隧道内各类传感器再做一次特巡,确保可以实时掌握隧道状态。”
作为一名知青后代,张华在内蒙古通辽市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在他的儿时记忆中,父辈们靠手艺吃饭的工具就是他最常相伴的“玩具”。姥爷的钟表铺里各种精工细件,藏着时间流逝的密码;房间内木屑纷飞中,父亲正把原木变成精巧的衣柜。耳濡目染中,他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从父辈专注的眼神中隐约读懂了“工匠”的真谛。1997年,这个揣着电力中专文凭的知青后代,在天津城网改造的轰鸣声中,开启了他与高压电缆的情缘。
回想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挑战,张华的思绪瞬间拉回到2011年那个寒冬。当时,北辰区某开闭站内,新投运的电缆要进行试验,然而开关柜内狭小的空间让试验电缆终端头与柜体之间很难保持足够试验距离。
“硬掰会损伤电缆终端头,为后期运行带来隐患,不掰吧,在过近的距离下进行试验,有可能高压击穿空气,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张华说。如何能做到两全?张华开动脑筋,距离不够,就给电缆终端头做个“绝缘帽子”。通过查询资料、设计图纸、挑选材料,最终设计制作出了电缆耐压试验套筒设备,用“小发明”解决了工作中的“大难题”,这项新技术很快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压缩了两个小时的作业检修时间,而且每年为企业节省运维成本数百万元。
初尝创新成果的张华,从此“一发不可收”地走上了“蓝领创客”之路。他自学机械加工和电气焊知识,自费购买机械加工设备,每天沉浸在发现问题、设计图纸、制作模型的创新中。2019年,张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落成,他也从个人“单打独斗”变为“带队攻坚”,先后带队研发各类创新成果30余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明专利9项。
一代工匠一代艺,代代匠人传匠心。近年来,张华示范带动了电缆专业230人通过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认定,85人新增中级职称及以上称号,15名员工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一个个“后浪”学成出师,成为手握城市动脉“手术刀”的“电缆医生”,在十米高空和城市地下守护“光明”。
眼下,张华正和团队进行第四代高压电缆剥切打磨机器人的推广应用。“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技术,通过技术迭代,已经在天津地区20个现场实现应用。”张华说,作为一名从业28年的老电力人,自己见证了国家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希望能带领团队成员,在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方面走得更远,为新时代电网建设注入更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