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苏北平原,丰县凤城街道3192座标准化菌棚在晨光中泛起粼粼银波。从刘李三村发端的毛木耳产业,在党组织引领下,近年来带动11个行政村形成年产1.2亿袋的产业集群,书写着组织振兴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鲜活篇章。在这里,每根菌棒都凝结着组织动能,每朵菌菇都绽放着富民希望……
支部领路破困局 党建链嵌入产业链
“当年挨家挨户上门劝种,村民都躲着走。”刘李三村退休书记王厚宽翻开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记录着产业破冰的艰辛。面对村民对毛木耳种植的疑虑,他带着村干部三赴福建考察,自费试种3个大棚。当首批菌棒产出厚硕的毛木耳时,党员示范棚前围满了村民。
随着支部领办的“丰县熠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现任刘李三村党支部书记王涛,谋定构建起“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产品收购”的闭环产业体系。在菌包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木屑、麸皮等原料压制成标准菌棒。“合作社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现在菌包合格率从72%提升至98%,生产成本下降多达30%。”王涛指着电子屏上的实时数据说。目前,合作社已吸纳200余户成员,带动周边建设菌棚1200余座。
技术攻坚闯新路 先锋岗扎进生产链
党组织搭建的产业服务平台,统合了从种菌到出菇的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着党员先锋扎根。上班后,党员技术员郭继波第一件事就是赶往菌棚,调试新加装温湿度传感器的立体栽培雾喷系统,尽快让种植户用上“高科技”。郭继波打开手机上的交互界面,智能操控一键启闭雾喷管网,“物联网技术轻松啃下了菌菇种植精准控温控湿的‘老大难’问题,手机屏就是仪表盘,指导大家操作毫不费力。”
在凤城街道果园村、张寨村等木耳种植村,这样的党员技术专班逐渐成为“标配”,在接菌现场,党员示范岗的作业良品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在大堤口村,党员李栋的《菌事日记》记录了两年来上百次技术指导;在张寨村,村支书带着农技能手每月召开“菇棚党课”,既讲政策又教技术。
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整合农技资源,组建4个党员服务队,划分21个技术责任区,常态化开展驻村指导和“田间组织生活”,现场解决通风不畅、菌丝萌发慢等实际问题,让党员服务队真正成为产业富民的“主心骨”。
党群同心拓富路 服务链融通共富链
在木耳产业的带动下,凤城街道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吃上了“产业饭”。在刘李三村电商基地,60岁的李桂芹熟练封装菌汤包:“每年我都会来这里,既可以照顾家里,又能赚钱,工作生活两不误。”她的账本上,去年家庭收入首次突破6万元。数据见证民生温度:全产业链带动灵活就业4400余人,留守妇女占比68%,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
据凤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子修介绍,街道计划在辖区内建设一处食用菌交易市场,同时建立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交易,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连接生产基地、交易市场和消费市场。凤城街道用组织链串起产业链,在乡村振兴答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董子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