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思哲 通讯员 贺阿旺晋美
一头藏羊“寄养”在村集体牧场,换来的是老人们餐桌上每周两顿热腾腾的羊肉汤;几头生猪由农户代管,不仅让村集体增收,更让“幸福食堂”的食材实现自给自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寄养家禽家畜”这一创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村级“幸福食堂”的运营逻辑,也让基层治理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走进祁连县扎麻什乡河东村的集体牧场,看着牧场里的繁荣景象,河东村党支部书记多杰昂旦不禁喜上眉梢。“生猪由农户代养,村集体提供饲料和技术支持,出栏后食堂留用一半,另一半销售增收。今年光是猪肉就能省下8000元采购费!”多杰昂旦说。
这种“寄养代管”模式,如今已在祁连县7个乡镇铺开。阿柔乡草大坂村将3头藏羊交由牧户轮值管护,羊肉直供食堂;峨堡镇峨堡村利用闲置草场养殖藏羊3只,每周为老人加餐一次;八宝镇黄藏寺村发动村民养殖牦牛,牛肉自给率达60%。
“过去食堂靠拨款,现在靠自产。”目前祁连县45个村通过养殖种植,年均节约食材成本超10万元。
普洛是默勒镇海浪村一社的一位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生活的他,吃饭一直是个难题。“自从村里的‘幸福食堂’开了以后,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普洛端起一碗羊肉汤边吃边笑着说:“现在每周有一顿羊肉汤,不方便出门的时候还有志愿者送上门嘞。”
“幸福食堂”的升级,不仅是食材的丰富,更是服务的精细化。祁连县各村推出“一荤两素一汤”标准餐,藏羊、牦牛肉等特色菜品轮流供应;各村严格把关食材质量,建立“从牧场到餐桌”全程追溯体系;针对老人行动不便的问题,默勒镇瓦日尕村党员志愿者还组成“送餐骑兵”,全覆盖独居老人。
“寄养经济”不仅让村集体“活”起来,更让村民“动”起来。
“过去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大家一起干!”扎麻什乡党委书记袁业飞表示,通过“幸福食堂”项目,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从“等靠要”到“自给自足”,从“单一供餐”到“多元服务”,祁连县用“寄养经济”这把钥匙,打开了村级“幸福食堂”的升级之路,更解锁了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在这里,每一顿热饭的背后,都是村集体经济的蓬勃脉动,更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